《未至安乐坊,隔林望见霜铿岭两峰特奇》

时间: 2025-01-27 04:53:38

天知老子厌凡山,别放潜环伏宝看。

一行横林遮岭脚,两峰如笋出云端。

举头瞥见还惊遯,到骨清奇特地寒。

彼此相遭有缘法,悔将嗔喜触漓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至安乐坊,隔林望见霜铿岭两峰特奇
天知老子厌凡山,别放潜环伏宝看。
一行横林遮岭脚,两峰如笋出云端。
举头瞥见还惊遯,到骨清奇特地寒。
彼此相遭有缘法,悔将嗔喜触漓岏。

白话文翻译

在我还未到达安乐坊时,隔着树林远远望见霜铿岭的两座奇特山峰。
天知道我这个老头厌倦了世俗的山景,别再让我潜伏在这里看那宝贵的东西。
一行横亘的树林遮住了山脚,那两座山峰像笋子一样从云端冒出。
我抬头一瞥,惊讶地发现它们的清奇,触骨的寒意萦绕心间。
我们之间有缘相遇,真是奇妙,后悔了以往的嗔恨与欢喜。

注释

  • 安乐坊:指代一种理想的、安逸的生活场所。
  • 霜铿岭:形容山峰的奇特和美丽。
  • 潜环伏宝:隐秘地看待珍贵的事物。
  • 横林:指横向的树林,遮住了视野。
  • 惊遯:惊讶而又想要躲避的感觉。
  • 漓岏:可能指代一种特定的地理或情感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代表作有《小池》等。杨万里在诗歌中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的厌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霜铿岭的奇特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诗的开头提到“未至安乐坊”,暗示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隔林望见”则使人感受到一种遥不可及的美好。在描绘山峰时,诗人用“如笋出云端”形象地表现了山的高耸与挺拔,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接下来的句子“举头瞥见还惊遯”则反映出诗人对这种高远美景的惊叹与向往,同时又有一种超然的孤独感。诗的最后提到“彼此相遭有缘法”,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与奇妙,后悔以往的情感波动,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和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至安乐坊,隔林望见霜铿岭两峰特奇:诗人尚未到达理想的生活场所,却在远处看见了奇特的山峰。
  2. 天知老子厌凡山,别放潜环伏宝看:天知道我对平凡的山景感到厌倦,请不要再让我沉迷于这些宝贵的事物。
  3. 一行横林遮岭脚,两峰如笋出云端:一排树林遮住了山脚,那两座峰像竹笋一样从云中挺立而出。
  4. 举头瞥见还惊遯,到骨清奇特地寒:抬头一看,惊讶得想要躲避,感到它们的清奇与寒冷。
  5. 彼此相遭有缘法,悔将嗔喜触漓岏:我们之间的相遇是有缘的,后悔以前的怨恨与欢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如笋”比喻山峰的形状,生动形象。
  • 对仗:如“举头瞥见”和“到骨清奇”,形成对称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展现了诗人追求理想与内心孤独的矛盾心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安乐坊:理想的生活场所,象征着诗人向往的宁静与安逸。
  • 霜铿岭:奇特的山峰,象征着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安乐坊”象征着什么? A. 寻找财富
    B. 理想的生活状态
    C. 自然的美丽
    D. 友谊的象征

  2. “如笋出云端”中“笋”指的是什么? A. 竹笋
    B. 山峰的形状
    C. 一种植物
    D. 诗人的情感

  3. “彼此相遭有缘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快乐
    C. 对缘分的感慨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主题上都涉及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但杨万里更多地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而王维则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融入。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