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灵汤文室》
作者:黄庭坚
临池濯吾足,汲水濯吾缨。
尘埃一谢去,神与体俱清。
月明渐映檐东出,置枕东床夜萧瑟。
更无俗物败人意,唯有清风入吾室。
白话文翻译
在池边洗净我的双足,汲取清水洗涤我的衣缨。
尘埃已然消去,神清气爽身心俱清。
明月渐渐照亮东檐,放下枕头在东床上静夜萧瑟。
再无世俗之物损人意,只有清风徐徐进入我的房间。
注释
字词注释:
- 临池:在池边,指靠近水边。
- 濯:洗涤,清洗。
- 缨:指衣上的带子或流苏。
- 尘埃:比喻世俗的烦恼与杂念。
- 神与体俱清:心灵与身体都清净。
- 萧瑟:形容夜晚的宁静与清冷。
- 俗物:世俗的事物,指那些庸俗的东西。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在表述中蕴含着对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追求清净生活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峻拔著称,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黄庭坚的晚年,他在经历了官场风波后,逐渐向隐逸生活靠拢,诗中体现了他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宿灵汤文室》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诗人追求内心清净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诗的开头描绘了诗人在池边洗足的情景,显现出一种从尘世中解脱的状态。洗足和汲水的动作,象征着一种洗净心灵与身体的过程,表明诗人对世俗尘埃的摒弃。接下来,诗人提到了“月明渐映檐东出”,展现出夜晚的宁静与清幽,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此时,诗人放下枕头,享受夜的安静,体现出对生活的满足与内心的平和。
最后两句“更无俗物败人意,唯有清风入吾室”更是明确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物欲的厌倦和对自然清风的向往,强调了自然之美对心灵的滋养。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得以远离世俗纷扰,享受内心的清净与宁静,表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临池濯吾足:描述诗人来到池边,洗涤双足,象征洗净心灵。
- 汲水濯吾缨:取水洗净衣缨,表明对清洁生活的追求。
- 尘埃一谢去:尘埃比喻烦恼,暗示心灵的解脱。
- 神与体俱清:心灵和身体都感到清爽,体现内心的平和。
- 月明渐映檐东出:描绘明月照亮东檐,展现夜晚的宁静。
- 置枕东床夜萧瑟:放下枕头在东床上,享受夜的静谧。
- 更无俗物败人意:表达对世俗物品的厌倦,渴望清净。
- 唯有清风入吾室:自然清风带来的清新感,象征宁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临池濯吾足,汲水濯吾缨”,形成对称美。
- 比喻:尘埃比喻世俗烦恼,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意象:月光、清风等意象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黄庭坚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他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池水:象征清净,暗示洗去烦恼。
- 明月:象征宁静,带来内心的平和。
- 清风:象征自然的滋养,表达诗人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临池濯吾足”意指什么?
A. 在池边洗脚
B. 在河边钓鱼
C. 在山上晒太阳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世俗的厌倦?
A. 通过清风
B. 通过尘埃
C. 通过清水 -
诗中“更无俗物败人意”强调了什么?
A. 生活的丰富
B. 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C. 对繁华的追求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体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了对月亮的欣赏以及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宿灵汤文室》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主题上都有对自然的热爱,但黄庭坚更注重内心的清净,而王维则强调自然景色的美丽与人心的和谐。两者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