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夔州竹枝歌九首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瘿妇趁墟城里来,十十五五市南街。
行人莫笑女麤丑,儿郎自与买银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瘿妇(指患有瘿病的妇女)在集市上卖东西的情景。她来到集市,正值十六、七岁,在南街上摆摊。路过的行人不必嘲笑这位女子的粗鄙和丑陋,因为总有年轻男子愿意为她买银钗。
注释:
- 瘿妇:指患有瘿病的女性,通常面容不佳。
- 趁墟:指在集市上。
- 十十五五:形容她的年龄,大约十六、七岁。
- 市南街:指集市的南街,是集市的一个区域。
- 女麤丑:形容女子的外貌粗陋丑陋。
- 儿郎:指年轻男子,通常指心中有爱的年轻人。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女性外貌和地位的现实看法,以及在集市上人们的生存状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君山,江苏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 创作背景: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众生活艰难。诗中描绘的集市生活反映了当时市井文化的真实面貌。
诗歌鉴赏:
这首《夔州竹枝歌》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集市上的一幅生动画面,展现了社会底层女性的生活状态。作者通过瘿妇这一形象,揭示了在繁华的市集背后,许多女性在外貌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幸。虽然她们生活困苦,外表平凡,但仍有年轻男子愿意与她们建立联系,购买银钗,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现实生存的矛盾。诗中“行人莫笑女麤丑”一句,反映出一种对女性的同情与理解,提示读者关注那些被社会忽视的个体。这首诗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社会关怀,是对当时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瘿妇趁墟城里来”:瘿妇来到集市,显示出她的生活状态。
- “十十五五市南街”:描绘她的年龄和所处的场景。
- “行人莫笑女麤丑”:呼吁他人不要嘲笑她的外貌,流露出对她的同情。
- “儿郎自与买银钗”:说明她的生活仍有希望,年轻男子愿意与她交往。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转:展现了女性的悲惨境遇与她们的价值之间的反差。
-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边缘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反映出对她们的理解与同情,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瘿妇:象征着社会底层的女性,反映了她们的艰辛与无奈。
- 集市:象征生活的喧嚣与现实的残酷。
- 银钗:象征着美好与希望,尽管外表普通,但依然有人愿意给予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瘿妇”指的是怎样的女性? A. 美丽的女子
B. 患有瘿病的女子
C. 有钱的女子
D. 贵族女子 -
诗中呼吁行人做什么? A. 笑她
B. 骂她
C. 不要嘲笑她
D. 帮助她 -
“儿郎自与买银钗”说明了什么? A. 她很富有
B. 她有吸引力
C. 她被忽视
D. 她的生活无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卖炭翁》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与白居易的《卖炭翁》都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困境。范成大的诗更温情,强调年轻男孩的同情与情感联系;而白居易则通过更为悲惨的情景,展现了社会的冷漠与人性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范成大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