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刘夫子 于鹄 〔唐代〕 近问南州客,云亡已数春。 痛心曾受业,追服恨无亲。 孀妇归乡里,书斋属四邻。 不知经乱后,奠祭有何人。
白话文翻译:
最近询问南州的客人,得知刘夫子已经去世多年。 我曾深受其教诲,如今追思却无人可亲。 他的寡妇回到了故乡,书斋也归了四邻。 不知道经历了战乱之后,还有谁会来祭奠他。
注释:
- 云亡:指人去世。
- 痛心:极度悲伤。
- 受业:接受教育或指导。
- 追服:追思怀念。
- 孀妇:寡妇。
- 乡里:故乡。
- 书斋:书房。
- 属四邻:归属给邻居。
- 经乱:经历战乱。
- 奠祭:祭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于鹄在得知刘夫子去世多年后,表达对其的怀念和哀悼之情。诗中透露出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逝者的无人祭奠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刘夫子的深切怀念和哀悼。诗中“痛心曾受业,追服恨无亲”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刘夫子的感激之情和无人可亲的遗憾。后两句“不知经乱后,奠祭有何人”则反映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破坏,以及对逝者无人祭奠的悲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逝者的怀念,折射出时代的动荡和人生的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近问南州客,云亡已数春。”:诗人最近询问南州的客人,得知刘夫子已经去世多年。
- “痛心曾受业,追服恨无亲。”:诗人曾深受刘夫子的教诲,如今追思却无人可亲,感到极度悲伤。
- “孀妇归乡里,书斋属四邻。”:刘夫子的寡妇回到了故乡,书斋也归了四邻,暗示了刘夫子家庭的变迁。
- “不知经乱后,奠祭有何人。”:诗人不知道经历了战乱之后,还有谁会来祭奠刘夫子,表达了对逝者无人祭奠的悲哀。
修辞手法:
- “痛心曾受业,追服恨无亲。”: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 “不知经乱后,奠祭有何人。”: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直接表达了诗人的疑问和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以及对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云亡”:象征着生命的终结。
- “痛心”:象征着深切的悲伤。
- “孀妇归乡里”:象征着家庭的破碎和变迁。
- “经乱后”:象征着时代的动荡和生活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云亡”指的是什么? A. 云彩消失 B. 人去世 C. 云彩飘动
- 诗人为何感到“痛心”? A. 因为战乱 B. 因为失去亲人 C. 因为受业于刘夫子
- 诗中“孀妇归乡里”暗示了什么? A. 家庭的团圆 B. 家庭的破碎 C. 家庭的幸福
- 诗人为何关心“奠祭有何人”? A. 因为无人祭奠 B. 因为有人祭奠 C. 因为祭奠仪式
答案:1. B 2. C 3. B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破坏和对国家的忧虑。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于鹄的《哭刘夫子》:都反映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而于鹄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于鹄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