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里南楼春夜寒,还如王屋上天坛。归山不道无明月,谁共相从到晓看。
白话文翻译
在花丛中的南楼里,春夜显得格外寒冷,仿佛回到了王屋山上的天坛。回到山中,不必担心没有明月相伴,但谁能与我一同彻夜观赏到天明呢?
注释
- 花里南楼:指南楼周围花木繁盛,此处用以形容环境优美。
- 王屋上天坛:王屋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圣地,天坛是其上的重要祭祀场所。
- 归山不道无明月:归隐山林,自然有明月相伴,不必担心孤独。
- 谁共相从到晓看: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陪伴自己彻夜观赏明月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隐居或游历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伴的渴望。诗中通过对春夜、明月等意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夜的寒冷为背景,通过对王屋山天坛的联想,营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诗中的“归山不道无明月”一句,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隐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谁共相从到晓看”,则流露出诗人对友伴的渴望,希望有人能与自己一同分享这份宁静与美好。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里南楼春夜寒:首句描绘了春夜的寒冷,以及南楼周围花木繁盛的景象,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 还如王屋上天坛:通过将南楼比作王屋山上的天坛,增强了诗中的超然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圣而遥远的地方。
- 归山不道无明月: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暗示了山中自然有明月相伴,不必担心孤独。
- 谁共相从到晓看:最后一句流露出诗人对友伴的渴望,希望有人能与自己一同彻夜观赏明月,分享这份宁静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南楼比作王屋山上的天坛,增强了诗中的超然感。
- 拟人:明月被赋予了陪伴的意象,使自然景物显得更加亲切。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夜、明月等意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以及对友伴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春夜寒: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 王屋上天坛:增强了诗中的超然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圣而遥远的地方。
- 明月:被赋予了陪伴的意象,使自然景物显得更加亲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王屋上天坛”是指什么? A. 王屋山上的天坛 B. 南楼上的天坛 C. 其他地方的天坛
-
诗中的“归山不道无明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孤独的担忧 B.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C. 对友伴的渴望
-
诗中的“谁共相从到晓看”表达了什么愿望? A. 希望有人陪伴观赏明月 B. 希望独自观赏明月 C. 希望观赏其他景物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静夜思》: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于鹄《别齐太守》: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王维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于鹄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伴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