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往郑园》

时间: 2025-02-04 15:35:37

小小园亭细细风,千枝浅白间深红。

谁知狭径无人到,留得青春向此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往郑园 蔡襄 〔宋代〕 小小园亭细细风,千枝浅白间深红。谁知狭径无人到,留得青春向此中。

白话文翻译:

小小的园亭中,微风轻轻吹拂,千枝花儿在浅白与深红间交错。谁知道那狭窄的小径无人踏足,却留下了青春的气息在这里。

注释:

  • 小小园亭:指郑园中的一个小亭子。
  • 细细风:形容风很轻柔。
  • 千枝浅白间深红:形容花儿繁多,颜色在浅白与深红之间交错。
  • 狭径:狭窄的小路。
  • 留得青春:指园中的花草依然保持着青春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法工整秀丽。此诗描绘了郑园中的景致,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青春的留恋。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蔡襄在访问郑园时所作,郑园可能是当时的一个著名园林。诗人通过对园中景色的细腻描绘,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青春岁月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郑园中的景色,通过“小小园亭细细风”和“千枝浅白间深红”的描绘,展现了园中的宁静与美丽。诗的最后两句“谁知狭径无人到,留得青春向此中”,则表达了一种对青春的留恋和对无人赏识的遗憾。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小园亭细细风”:描绘了园亭的规模不大,但风却很轻柔,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 “千枝浅白间深红”:通过色彩的对比,展现了花儿的繁多和美丽。
  • “谁知狭径无人到”:表达了小径的幽静和无人问津的遗憾。
  • “留得青春向此中”:寄托了对青春岁月的留恋和对自然美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千枝浅白间深红”的描绘,比喻了花儿的繁多和美丽。
  • 拟人:“留得青春向此中”中的“留得”赋予了青春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郑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青春岁月的留恋,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命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园亭:象征着宁静和美好。
  • 细细风:象征着轻柔和舒适。
  • 千枝浅白间深红:象征着繁花似锦和生命的活力。
  • 狭径:象征着幽静和无人问津。
  • 青春: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时光的宝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枝浅白间深红”描绘的是什么? A. 树木 B. 花儿 C. 云彩 D. 天空
  2.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遗憾 C. 愤怒 D. 悲伤
  3. 诗中“留得青春向此中”中的“青春”象征着什么? A. 年轻 B. 生命的美好 C. 时间的流逝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 黄庭坚的《寄黄几复》:通过对友人的思念,抒发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题西林壁》与蔡襄的《又往郑园》: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蔡襄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