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次韵潘明之秋思》

时间: 2025-01-27 03:23:07

上帘钩,开砚匣,诗兴在风柳。

磊块胸怀,临镜谩搔首。

看他冉冉来鸿,匆匆归燕,时不再、且须倾酒。

钓鳌手。

无奈万里烟波,空舟竟何有。

未卜行藏,心事几凭牖。

最宜野月穿窗,山云拥户,个中乐、有人知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帘钩,开砚匣,诗兴在风柳。
磊块胸怀,临镜谩搔首。
看他冉冉来鸿,匆匆归燕,时不再且须倾酒。
钓鳌手。无奈万里烟波,空舟竟何有。
未卜行藏,心事几凭牖。
最宜野月穿窗,山云拥户,个中乐有人知否。

白话文翻译

在帘子上挂着钩子,打开砚台,诗兴随着风中的柳树而来。
胸怀磊落,面对镜子不禁轻轻抓头。
看那鸿雁缓缓飞来,燕子匆匆归去,时光不再,趁此要痛饮一杯。
钓鱼的手艺又如何?无奈千里烟波,空舟又有什么呢?
未来的行踪未卜,心事又能依靠窗外的景色多少?
最宜夜晚的月光穿窗而入,山中的云拥簇着门,谁能知晓其中的乐趣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上帘钩:指挂帘的钩子。
  • 砚匣:放置砚台的匣子。
  • 诗兴:写诗的兴致。
  • 冉冉:缓慢而稳重的样子。
  • 倾酒:痛饮酒。
  • 钓鳌手:比喻钓鱼的技巧。
  • 万里烟波:形容辽阔的水面,常用于抒发孤独无助的情感。
  • 未卜行藏:未来的去向和归宿尚未可知。
  • 野月:自然界的月光。

典故解析

  • 钓鳌:传说中有钓鳌的技艺,象征着渔猎的乐趣与挑战,也寓意着追求理想的过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谦,元代诗人,生于不详,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秋季,正值诗人感怀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之际。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与个人的孤独心情,反映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祝英台近 次韵潘明之秋思》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相融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篇用“上帘钩,开砚匣”引入,展示出一种沉静的诗意氛围,紧接着提到“诗兴在风柳”,表明诗人在秋风中受到自然的启发,思绪飞扬。

诗中提到“看他冉冉来鸿,匆匆归燕”,生动地描绘出秋天飞鸟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流动的时间感和生命的短暂。接着“时不再且须倾酒”,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尽管对未来感到迷茫,但仍然选择享受当下的乐趣。

最后,诗人在“未卜行藏”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无奈与不安,但又在“最宜野月穿窗,山云拥户”中找到一丝安慰,暗示着即使生活不如意,依然能够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心灵的寄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帘钩,开砚匣:引入情境,表示准备写诗。
  2. 诗兴在风柳:诗人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自然。
  3. 磊块胸怀,临镜谩搔首:自信而又随意的态度,面对镜子时感到困惑。
  4. 看他冉冉来鸿,匆匆归燕:描绘秋天的鸟类,体现时光流逝。
  5. 时不再且须倾酒:强调珍惜当下的生活。
  6. 钓鳌手:自问技巧的价值,但感到无奈。
  7. 无奈万里烟波,空舟竟何有:表达孤独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8. 未卜行藏,心事几凭牖:未来不确定,内心的烦恼难以宣泄。
  9. 最宜野月穿窗,山云拥户:自然的美好给人带来一丝安慰。
  10. 个中乐有人知否:质疑是否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乐趣与苦闷。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里烟波”比喻辽阔的水面,表现孤独。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情,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冉冉来鸿,匆匆归燕”,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在迷茫中对自然的依赖与慰藉,反映出一种无奈而又积极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柳:象征诗情与灵动的自然。
  • 来鸿、归燕: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烟波:象征孤独与无奈。
  • 野月、山云:自然之美,象征心灵的安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冉冉来鸿”指的是什么?

    • A. 来的信件
    • B. 飞来的鸿雁
    • C. 远方的朋友
      答案:B
  2. 诗人面对未来的态度是:

    • A. 乐观
    • B. 无奈
    • C. 忧伤
      答案:B
  3. “最宜野月穿窗”中的“野月”象征什么?

    • A. 人造的月光
    • B. 自然的宁静
    • C. 诗人的思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许谦的《祝英台近》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内心的感受,但许谦更注重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对故乡的浓厚思念。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许谦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