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远怀》

时间: 2025-04-27 21:06:51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

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

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夕远怀
作者: 元稹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
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
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白话文翻译

清晨和傍晚的天气都很爽朗,风吹动着树叶变得越来越轻盈。繁星点点,银河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明亮,露水使得被褥和枕头显得更加清凉。丹鸟在月光下悄然无声,莎鸡在床下轻声鸣叫。我的思绪如同这清冷的夜晚,愈发悠远,尤其是对远方的思念之情更是浓厚。


注释

字词注释

  • 旦夕:早晨和傍晚。
  • 天气爽:指天气清爽宜人。
  • 风飘叶渐轻:风吹动树叶,叶子显得轻盈。
  • 星繁:星星很多、繁密。
  • 河汉:指银河。
  • :这里指明亮。
  • 露逼:露水逼近,形容露水的清凉。
  • 丹鸟:指红色的鸟,可能是指丹顶鹤或其他鸟类。
  • 莎鸡:一种水鸟。
  • 悠悠此怀抱:形容思绪悠然自得,心中思念缠绵。
  • 况复多远情:更是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典故解析

  • 河汉:古代人对银河的称呼,常用来描写星空的美丽和神秘。
  • 丹鸟:常被用作象征吉祥与美好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字仲舒,号微之,唐代文学家,生于公元779年,卒于831年。他与白居易齐名,为“元白”诗派的重要代表,诗风平易近人,关注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秋天的夜晚,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与清爽,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秋天是个容易引发思念的季节,诗人在此时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孤独与思念。


诗歌鉴赏

《秋夕远怀》是一首充满秋季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清爽与静谧,进而引发内心的思念与感慨。诗的开头两句“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描绘了秋天的宜人气候,树叶在风中轻轻飘动,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接下来的“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则转入夜晚的描写,繁星点点,银河清晰可见,露水的清凉让被褥和枕头显得更加清新。这种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秋夜的美丽,也为诗人内心的感受打下了基础。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的情感愈发明显。“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丹鸟的消失和莎鸡的鸣叫,象征着孤独与寂静,诗人在这样的夜晚,思念之情愈发浓烈。最后一句“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这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描写,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情感,是对秋天、对思念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旦夕天气爽:早晚的天气都很清爽,营造出一种宜人的氛围。
  2. 风飘叶渐轻:风吹动着树叶,显得轻盈,这里使用了拟人手法,表现自然的灵动。
  3. 星繁河汉白:星空繁密,银河明亮,展现了夜晚的美丽。
  4. 露逼衾枕清:露水逼近,给被褥和枕头带来清凉,强调了秋夜的寒意。
  5. 丹鸟月中灭:红鸟在月光下消失,象征着孤独和寂静。
  6. 莎鸡床下鸣:莎鸡在床下鸣叫,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感。
  7. 悠悠此怀抱:思绪如同这宁静的夜晚,悠然自得。
  8. 况复多远情:更是对远方的思念愈发强烈。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风飘叶渐轻”,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感情。
  • 对仗:如“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呈现出优美的音韵。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增强了抒情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念”展开,通过描绘秋天的夜晚,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与对过往的感慨,展示了孤独与宁静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天:象征着成熟、思念和内心的沉淀。
  • 星空:象征着希望与遥远的梦想。
  • 露水:象征着清凉与寂静,反映内心的孤独。
  • 鸟鸣:象征着生机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C. 秋天的气候

  2. “风飘叶渐轻”中的“轻”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比

  3. 诗中提到的“莎鸡”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鱼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念之情,通过月光的描写,表现了深切的乡愁。
  • 《月夜忆舍弟》: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元稹诗集》
  3.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