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东川。夜深行》

时间: 2025-01-10 22:24:20

夜深犹自绕江行,震地江声似鼓声。

渐见戍楼疑近驿,百牢关吏火前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深犹自绕江行,
震地江声似鼓声。
渐见戍楼疑近驿,
百牢关吏火前迎。

白话文翻译:

夜深了,我仍在江边行走,
江水的声音震耳欲聋,仿佛是鼓声在敲打。
渐渐地看见戍楼,似乎快要接近驿站,
百牢关的官吏在火光前迎接我。

注释:

  • 夜深:夜已很深,指时间晚。
  • 犹自绕江行:仍然在江边绕行,表示不舍得离开。
  • 震地江声:江水的声音震动着大地,形容声音之大。
  • 似鼓声:形容江声如同鼓声,增强了声音的震撼感。
  • 渐见戍楼:慢慢地看见守卫的楼台,表示逐渐接近目的地。
  • 疑近驿:怀疑快到了驿站,反映出行进中的不确定性。
  • 百牢关吏火前迎:指百牢关的官吏在火光中迎接,表现出一种温暖和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他的诗歌风格多变,内容涉及爱情、政治、人生等多个方面,尤其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细腻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稹出行的途中,表现了夜晚旅行的孤独与不安,以及对归宿的期待。诗中描绘的场景和心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旅行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诗歌鉴赏:

《使东川。夜深行》是一首描绘夜晚旅行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旅行者在夜深时的孤独与不安。开头“夜深犹自绕江行”,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又神秘的夜晚,诗人孤身一人,仍在江边游荡,似乎在追寻什么。接着“震地江声似鼓声”,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江水的声音,如同鼓声一般震撼,增强了夜晚的氛围,使人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和孤独感。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看到了戍楼,似乎快要接近驿站,这一转变让人感到一丝希望。然而,虽然眼前即将迎来温暖的火光,心中仍然带着对未来的疑虑和不安。“百牢关吏火前迎”不仅表现了迎接的温暖,也暗示了在这个动荡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支持是多么宝贵。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夜行者在长途跋涉中的孤独与期望,流露出对归宿的渴望与对人情温暖的珍视。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声音的对比和视觉的变化,使得作品充满了动感和情感的深度,呈现出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夜深犹自绕江行:夜色已深,诗人仍在江边徘徊,表现出一种不舍与孤独。
  2. 震地江声似鼓声:江水的声音如同鼓声,既是夜晚的背景音,也象征着内心的急切与不安。
  3. 渐见戍楼疑近驿:慢慢看见守卫的楼台,内心希望能快点到达驿站。
  4. 百牢关吏火前迎:百牢关的官吏在火光前等待,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支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的声音比作鼓声,增强了声音的震撼。
  • 对仗:上下句的对仗工整,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江声“震地”表现出声势的巨大,增强了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夜间旅行的孤独与不安,以及对归宿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在旅途中的期待与感慨,反映出社会动荡中的人情温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孤独与不安。
  2. 江声:代表外界的声音,反映内心的情感。
  3. 戍楼:象征安全与归属感。
  4. 火光:温暖与希望的象征。

这些意象在诗中共同构成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旅途场景,既有外在环境的描写,也有内心感受的流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元稹的生平属于哪个朝代?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震地江声似鼓声”中的“震地”是形容什么?

    • A. 江水的流动
    • B. 江声的巨大
    • C. 诗人的心情
    • D. 旅途的艰辛
  3. 诗中“火前迎”是指谁在迎接?

    • A. 旅行者
    • B. 驿站的客人
    • C. 百牢关的官吏
    • D. 江边的渔夫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夜晚的孤独与思考。
  • 白居易《琵琶行》:表达了对过往的回忆与情感的共鸣。

诗词对比:

  • 元稹《使东川。夜深行》与白居易《夜泊牛渚怀古》: 两首诗都描绘了夜晚的场景,元稹更侧重于旅行的孤独与不安,而白居易则强调对过往的怀念与感慨。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主题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集》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