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苦竹寺海棠洞三首》

时间: 2025-04-27 05:18:23

翠袖朱唇一笑开,依风无力竞相隈。

阳城岂是僧家物,端恐齐奴步障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苦竹寺海棠洞三首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翠袖朱唇一笑开,
依风无力竞相隈。
阳城岂是僧家物,
端恐齐奴步障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身着翠绿色的衣袖,红润的嘴唇在微笑中绽放。她面对着轻柔的风,显得无力却又妩媚,仿佛在争相吸引人们的目光。阳城的美丽又何尝是僧人所拥有的呢?我不禁担心那些齐国的美人会因此踏入这片宁静的寺庙。


注释:

  • 翠袖:翠绿色的衣袖,象征青春和美丽。
  • 朱唇:红色的嘴唇,描绘女子的娇艳。
  • 依风无力:在微风中显得软弱,暗含娇柔之意。
  • 阳城:指阳光明媚的地方,常用来形容美好的环境。
  • 僧家物:指僧侣所拥有的,强调寺庙的清净和孤独。
  • 齐奴:指齐国的美女,暗示外来的诱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擅长写风景诗和咏物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美好。其作品常融入个人情感,表达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题苦竹寺海棠洞三首》创作于王之道游历苦竹寺时,借景抒情,反映了他对美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尘世喧嚣的隐忧。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同时将这种美丽与寺庙的清幽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翠袖朱唇”的描写,瞬间让读者感受到女子的娇美与风情。接着,诗中的“依风无力竞相隈”将女子的柔弱与自然的轻柔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轻盈、飘渺的意境。

然而,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逐渐引入了对外界的思考与担忧。在“阳城岂是僧家物”一句中,他质疑这样美好的存在是否真的属于这个清净的寺庙,暗示了对世俗美的渴望与内心的矛盾。最后一句“端恐齐奴步障来”更是表明了他对外来干扰与诱惑的警惕,表现出一种微妙的忧虑与不安。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美与人情美的和谐,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袖朱唇一笑开:描绘女子的美丽,强调她的衣装与面容。
  2. 依风无力竞相隈:形容女子在微风中轻盈飘荡,显得柔弱,但又不失风情。
  3. 阳城岂是僧家物:质疑美丽是否真属于这清净的寺庙,暗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4. 端恐齐奴步障来:表现出对外界诱惑的警惕,反映出一种不安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美丽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诗中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美”的主题展开,探讨了美在孤独与喧嚣之间的平衡,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袖:象征青春活力与美丽。
  • 朱唇:代表娇艳与诱惑。
  • 阳城:象征明媚与繁华的生活。
  • 齐奴:反映对外界美的警惕与担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翠袖”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的袖子
    • B. 红色的裙子
    • C. 白色的衣服
  2. “依风无力”中“无力”是指什么?

    • A. 感到疲惫
    • B. 轻柔的状态
    • C. 不想动
  3.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对什么感到担忧?

    • A. 美丽的女子
    • B. 外界的诱惑
    • C. 寺庙的安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清照与王之道都表现出对美的追求,但李清照更多的是通过个人情感表达,王之道则将美与环境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意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之道的诗集及相关分析的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