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后庭花 渔家
原文展示:
赪霞日夕天。黄花两岸边。
碧波归棹远,村头起暮烟。
打渔还。小儿女迎到船。
白话文翻译:
夕阳映红了天空,晚霞绚烂。
河岸边的黄花在微风中摇曳。
碧绿的水波上,渔船缓缓归来,
村头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打渔归来,孩子们欢快地迎接着船只。
注释:
- 赪霞:指红色的云彩,常用于形容夕阳西下时的美景。
- 黄花:指岸边盛开的黄色花朵,可能是指菊花或其他野花。
- 碧波:清澈的水波,形容水面平静而美丽。
- 归棹:划船归来,表示渔民打完鱼后返回。
- 暮烟:傍晚的炊烟,表现出村庄的宁静与温暖。
- 打渔还:指渔民打完鱼后返回家中。
- 小儿女:指小孩,通常是指渔民的子女。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描绘渔家生活的场景,展现了宁静和谐的乡村风光,反映了古代渔民的日常生活。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的生活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未淳,近代诗人,生活于清末民初,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乡土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黄昏,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渔家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乡村生活的重视与向往。
诗歌鉴赏:
《后庭花 渔家》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夕阳、黄花、碧波与渔家生活的场景。诗的开头“赪霞日夕天”便以亮丽的色彩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传达出一种温暖与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黄花两岸边”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美丽,增加了视觉上的层次感。
“碧波归棹远,村头起暮烟”则将渔民归来的情景与村庄的生活气息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乡村画面。最后一句“小儿女迎到船”则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进一步深化,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仅增添了生活的温情,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动的气息。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体现了对渔家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赪霞日夕天: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空被红霞染成的美丽景象,营造出温暖、柔和的氛围。
- 黄花两岸边:黄花在河岸两边开放,增添了画面的色彩,象征着生活的繁荣。
- 碧波归棹远:渔船在清波中缓缓归来,展现了一种恬静的生活场景。
- 村头起暮烟:傍晚时分村庄的炊烟升起,传达出家的温暖与宁静。
- 打渔还:渔民结束一天的劳作,带着收获归来。
- 小儿女迎到船:孩子们在岸边迎接父亲,展现出家庭的温暖与团聚的喜悦。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赪霞”比喻美丽的黄昏,增加了诗的视觉效果。
- 拟人:将黄花与人相类比,使自然更具生机。
- 对仗:如“碧波归棹远,村头起暮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渔民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美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了一种简单而幸福的生活理念。
意象分析:
- 赪霞: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希望。
- 黄花:代表着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碧波:象征着宁静与安详的生活环境。
- 暮烟:象征着家的温暖与归属感。
- 小儿女:代表着家庭的未来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赪霞”指的是什么?
- A. 青天
- B. 红色的云彩
- C. 黑夜
-
诗中的“黄花”最可能代表哪种花?
- A. 菊花
- B. 玫瑰
- C. 百合
-
“小儿女迎到船”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温暖与团聚
- C. 离别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同样描写渔民生活,展现水乡的美丽。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虽主题不同,但同样反映了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后庭花 渔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乡情怀,而《后庭花 渔家》则强调宁静的乡村生活。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近现代诗人研究》
- 《乡村诗歌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