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世传海有三山》
时间: 2025-01-22 15:02: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世传海有三山
作者:谭处端 〔元代〕
世传海有三山,内藏羽化仙芝草。
秦皇信此,使令徐福,东游蓬岛。
云水风涛浩浩。男女舟中成老。
望仙源缥缈。烟波杳杳。
肝肠断,何时到。堪嗟人迷颠倒。
谩区区空生烦恼。不知自起,妄尘遮碍,先天真宝。
顿悟家缘,掉守清净,无为功了。
得心清意静,性圆丹结,饵仙芝草。
白话文翻译:
传说大海中有三座仙山,里面藏有能够羽化成仙的灵芝草。秦始皇相信这个传说,派徐福东渡蓬莱仙岛。海面波涛汹涌,男女在船上经历了岁月的流逝。遥望那缥缈的仙源,烟波浩渺,令人心痛,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可惜人们常常迷失自我,生出无尽的烦恼,不明白这一切都是自我造成的,妄想与尘世的遮挡,掩盖了本真的宝藏。一旦领悟到家庭的缘分,便能保持内心的清净,达到无为的境界。得以心清意静,性情圆满,最终能够结成仙丹,服用仙芝草。
注释:
- 羽化:指由人转变为仙的过程。
- 仙芝草:传说中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草。
- 秦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 徐福:秦始皇派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方士。
- 蓬岛: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长生和自由。
- 肝肠断:形容心中悲痛。
- 妄尘:指世俗的纷扰和妄想。
- 先天真宝:指人的本性和内在的真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处端,元代诗人,字士秀,号双松,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元代,善于写诗词,常以道教思想为主题。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元代,正值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对传说的吟咏,表现了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和对人生烦恼的思考。
诗歌鉴赏:
《水龙吟·世传海有三山》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作,通过描绘传说中的仙山和追寻长生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诗中以“世传海有三山”引入,立刻勾勒出一个神秘而梦幻的境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接着,提到秦始皇和徐福的故事,不仅引入历史典故,还表现出对权力和长生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个人的内心世界,强调了“妄尘遮碍”的思想。诗人通过对人们迷失的感慨,表达了对纷扰世俗的反思,并指出内心清净、无为而治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道教文化中尤为突出,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和谐。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传海有三山:指传说中大海里的三座神山,象征着理想的境地。
- 内藏羽化仙芝草:暗示这些山中有能让人羽化成仙的灵草,寄托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
- 秦皇信此,使令徐福,东游蓬岛:引入历史人物,表明追求长生的历史渊源。
- 云水风涛浩浩:描绘海洋的广阔与波涛的奔腾,象征人生的不可预测。
- 男女舟中成老:反映了人在时间流逝中逐渐老去的无奈。
- 望仙源缥缈: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尽管遥不可及。
- 肝肠断,何时到: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 堪嗟人迷颠倒:对人们迷失方向的感慨。
- 谩区区空生烦恼:揭示了由内心妄想所生的烦恼。
- 不知自起,妄尘遮碍,先天真宝:强调人们的烦恼来自于对自我的不理解和对外界的执着。
- 顿悟家缘,掉守清净,无为功了:指通过领悟内心的真理而达到清净的境界。
- 得心清意静,性圆丹结,饵仙芝草:最终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象征着完成了自我修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追求比喻为寻找仙草,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 对仗:如“云水风涛浩浩”与“肝肠断,何时到”,形成和谐美感。
- 排比:反复强调内心的清净与烦恼,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围绕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人生烦恼的反思,以及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清净的境界,体现了道教的思想,强调自然与内心和谐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山:象征理想和超脱的境界。
- 羽化仙芝草:代表长生不老的愿望。
- 云水风涛:表现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 仙源:隐喻理想和精神的归宿。
- 妄尘:象征世俗的烦恼与阻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世传海有三山”中的“三山”指的是什么?
- A. 三座山脉
- B. 传说中的仙山
- C. 三个岛屿
-
诗中提到的“徐福”是为了寻找什么?
- A. 宝藏
- B. 长生不老药
- C. 仙女
-
诗歌中提到的“妄尘”主要指什么?
- A. 自然生态
- B. 世俗的烦恼
- C. 真实的自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的感慨,但更多体现了豪放与洒脱的个性。
- 杜甫《月夜忆舍弟》:则表现了对亲情的思念与现实的沉重感,情感更加沉郁。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