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石末公旱天多雨意五首 其五》

时间: 2025-01-27 05:18:26

旱天多雨意,阴电绕空湫。

暴客冯高垒,良农死乘丘。

干戈犹未息,灾沴复何尤。

轸望成衰疾,那堪数倚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和石末公旱天多雨意五首 其五

旱天多雨意,阴电绕空湫。
暴客冯高垒,良农死乘丘。
干戈犹未息,灾沴复何尤。
轸望成衰疾,那堪数倚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干旱的天气中却似乎有着丰沛雨水的迹象,天空中阴云密布,闪电横扫。外来者在高处聚集,而勤劳的农民却在山丘上失去了生命。战乱仍未平息,自然灾害又何止于此?我在窗前眺望,心中已感到忧伤,如何再忍受这无尽的悲哀呢?


注释

  • 旱天多雨意:在干旱的日子里,却有雨水来临的迹象。
  • 阴电绕空湫:阴云密布,闪电环绕在空中。
  • 暴客冯高垒:外来者(商人或士兵)聚集在高处。
  • 良农死乘丘:勤劳的农民在山丘上死去,暗示自然灾害或战乱导致的死亡。
  • 干戈犹未息:战争尚未平息。
  • 灾沴复何尤:自然灾害频繁,令人忧虑。
  • 轸望成衰疾:在窗前眺望,心中感到衰败和痛苦。
  • 那堪数倚楼:难以忍受不断的悲伤。

典故解析

  • “干戈”:指代战争和武器的象征,表明社会动荡的局面。
  • “暴客”:通常指代那些趁乱而来的商人或盗贼,在此处暗示社会的混乱与不安。
  • “良农”:指勤劳的农民,象征着社会的正义与善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号静斋,是元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政治才干而闻名,尤其在元末动荡的年代,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元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间的苦难,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诗歌鉴赏

刘基的这首诗以“旱天多雨意”开篇,抓住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诗中充满了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是自然界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人间的苦难。诗人在诗中通过对阴云、闪电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压抑、阴郁的氛围,暗示着即将来临的灾难。尤其是在“良农死乘丘”的句子中,描绘了自然灾害和战乱对普通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令人心生怜悯。

整首诗虽然短小,却层层递进,情感深邃。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威胁,更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与人民的苦痛。最后一句“那堪数倚楼”则是对未来的无奈和对现实的屈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力与悲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旱天多雨意”:表面上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实际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不安。
  • “阴电绕空湫”:通过阴电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暗示着即将到来的灾难。
  • “暴客冯高垒”:外来者在高处聚集,暗示社会动荡与不安。
  • “良农死乘丘”:对勤劳农民不幸的描绘,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 “干戈犹未息”:强调战争带来的苦难,揭示了社会矛盾。
  • “灾沴复何尤”:质问自然灾害的频繁,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无奈。
  • “轸望成衰疾”:表达诗人对现状的忧伤。
  • “那堪数倚楼”:结尾的无奈感,呼应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间苦难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自然现象拟人化,使其充满情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运用对仗手法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自然灾害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未来的无奈和悲观情绪。通过对时局的反思,诗人展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电”:象征着即将到来的灾难与不安。
  • “高垒”:代表了外来者与社会动荡的象征。
  • “丘”:象征着农民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们因自然与战争而遭受的苦难。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也揭示了人们对命运的无奈与反思,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基
    • D) 白居易
  2. “良农死乘丘”中的“良农”指的是?

    • A) 商人
    • B) 农民
    • C) 士兵
    • D) 文人
  3. 诗中“干戈犹未息”表达了什么?

    • A) 和平的希望
    • B) 战争的持续
    • C) 自然的美好
    • D) 人民的快乐

答案

  1. C) 刘基
  2. B) 农民
  3. B) 战争的持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刘基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社会动荡与人民疾苦,但杜甫的诗歌更为悲怆,而刘基则在悲哀中更添无奈。
  • 主题比较:两者均反映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但刘基的表达更强调自然与人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