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时间: 2025-02-04 15:43:13

登高引领望江南,家在江南杳霭间。

满目烽烟归路远,萱亲不见泪潸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江南
作者: 洪皓 〔宋代〕

登高引领望江南,
家在江南杳霭间。
满目烽烟归路远,
萱亲不见泪潸潸。

白话文翻译:

登上高处遥望江南,
我的家在江南的迷雾之中。
满眼都是战火,归家的路途遥远,
无法见到母亲,泪水止不住流淌。

注释:

  • 登高:登上高处,这里指的是作者登高望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怀。
  • 杳霭:杳,深远;霭,雾气。这里指的是江南的朦胧景象,表现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
  • 烽烟:指战争的烟火,表现了战乱的景象,暗示归路的艰难。
  • 萱亲:萱,萱草,古代认为萱草能忘忧,常用来指代母亲。此句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

典故解析:

“萱亲”出自古代诗词中对母亲的称呼,萱草的意象常与母亲的关爱、思念相连。古人认为萱草能忘忧,作者在此提及,正是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皓,字子山,号白云,宋代诗人,官至太常博士。他的诗词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常以个人情感为主题,表现出对家国的深厚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作者因战乱而离乡,表现出对江南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的悲惨现实。

诗歌鉴赏:

《望江南》是一首充满忧伤与思念的诗作,洪皓通过对江南的遥望,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开篇以“登高引领”开始,设定了一个高远的视角,象征着作者对未来的渴望与对过往的回忆。接着,诗中提到的“杳霭间”不仅描绘了江南的美丽景色,还暗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模糊记忆,充满了无奈与惆怅。

“满目烽烟”则转向了现实的残酷,战乱带来的家国破碎与归路遥远,表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这种对家国的忧虑与对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烈的情感。最后一句“萱亲不见泪潸潸”,将情感推向高潮,泪水映射出对母亲深切的思念,这种情感的真实与强烈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登高引领望江南:作者站在高处,视野开阔,目光投向江南,表达出一种向往和期待。
  2. 家在江南杳霭间:家乡在朦胧的雾气中,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思念。
  3. 满目烽烟归路远:周围是战争的景象,归家的路途显得尤为漫长和艰辛。
  4. 萱亲不见泪潸潸:无法见到母亲,泪水流淌,体现了对亲情的深切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江南的“杳霭”比喻遥远的思念,表达了对故土的模糊与依恋。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 排比:通过“满目烽烟”与“泪潸潸”的排比,形成情感的对比,突显思乡的痛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与对战乱的无奈,具有强烈的情感基调,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南:象征着美好与温馨,是诗人心灵的归属。
  • 烽烟:象征战争与动荡,暗示归乡路途的艰难。
  • 萱草:象征母亲与家庭的温暖,表现对亲情的深切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家在江南杳霭间”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对家乡的依恋
    • B. 对战争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希望
  2. “满目烽烟”中“烽烟”指的是什么?

    • A. 和平的象征
    • B. 战争的象征
    • C. 自然的现象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欢快
    • B. 忧伤
    •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洪皓的《望江南》和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洪皓更多体现了对战争的无奈和对亲人的思念,而李白则着重于对月光的思考和孤独感。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侧重,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