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筝诗》

时间: 2025-01-11 23:45:11

秦稳吐绝调。

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

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

宁知颜如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筝诗 沈约 〔南北朝〕 秦稳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秦地的筝发出绝妙的调子,玉制的筝柱奏出清新的曲调。弦在高张力下断裂,声音随着巧妙的指法继续。只听到声音绕梁不绝,却不知弹筝人的容颜如玉。

注释: 字词注释:

  • 秦稳:指秦地的筝,稳是筝的别称。
  • 绝调:绝妙的调子。
  • 玉柱:指筝上的弦柱,因常用玉石装饰而得名。
  • 高张:高度的张力。
  • 妙指:巧妙的指法。
  • 绕梁:形容音乐优美,余音绕梁。
  • 颜如玉:形容人的容貌美丽如玉。

典故解析:

  • 绕梁:出自《列子·汤问》,形容音乐优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与谢朓、王融等并称“竟陵八友”。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著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筝的描写,展现了音乐的美妙和弹筝人的技艺,同时也隐含了对弹筝人容貌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筝的描写,展现了音乐的美妙和弹筝人的技艺。首句“秦稳吐绝调”即以秦地的筝发出绝妙的调子,形象地描绘了筝声的动听。次句“玉柱扬清曲”则进一步以玉制的筝柱奏出清新的曲调,增强了音乐的质感。后两句“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巧妙地描绘了弦在高张力下断裂,但声音却随着巧妙的指法继续,展现了弹筝人的高超技艺。最后一句“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则通过音乐的优美,暗示了弹筝人的容貌如玉,增添了诗的意境和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稳吐绝调”:秦地的筝发出绝妙的调子,形象地描绘了筝声的动听。
  • “玉柱扬清曲”:玉制的筝柱奏出清新的曲调,增强了音乐的质感。
  • “弦依高张断”:弦在高张力下断裂,形象地描绘了筝的演奏状态。
  • “声随妙指续”:声音随着巧妙的指法继续,展现了弹筝人的高超技艺。
  • “徒闻音绕梁”:只听到声音绕梁不绝,形容音乐优美。
  • “宁知颜如玉”:却不知弹筝人的容貌如玉,增添了诗的意境和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颜如玉”比喻弹筝人的容貌美丽如玉。
  • 拟人:“秦稳吐绝调”将筝拟人化,仿佛筝能自发地发出绝妙的调子。
  • 对仗:“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筝的描写,展现了音乐的美妙和弹筝人的技艺,同时也隐含了对弹筝人容貌的赞美。整首诗以音乐为媒介,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稳:秦地的筝,象征着音乐的源远流长。
  • 玉柱:玉制的筝柱,象征着音乐的高贵和纯净。
  • 绕梁:形容音乐优美,余音绕梁,象征着音乐的持久魅力。
  • 颜如玉:形容人的容貌美丽如玉,象征着美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秦稳”指的是什么? A. 秦地的筝 B. 秦地的琴 C. 秦地的笛 D. 秦地的鼓

  2. “玉柱扬清曲”中的“玉柱”指的是什么? A. 筝上的弦柱 B. 琴上的弦柱 C. 笛上的孔 D. 鼓上的皮

  3. “徒闻音绕梁”中的“绕梁”出自哪个典故? A. 《列子·汤问》 B. 《史记·乐书》 C. 《庄子·逍遥游》 D. 《孟子·梁惠王》

  4. “宁知颜如玉”中的“颜如玉”比喻什么? A. 人的容貌美丽 B. 人的品德高尚 C. 人的才华横溢 D. 人的地位尊贵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沈约《咏筝诗》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赞美。
  • 沈约《咏筝诗》与杜甫《春望》:前者通过对音乐的描写,后者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沈约诗集》:收录了沈约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音乐史》:了解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诗中的音乐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