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祖七倒西归二首》
时间: 2025-02-04 15:38: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祖七倒西归二首 张栻 〔宋代〕 万里逢犹子,中年忆故乡。只知情话好,岂觉去途长。巫峡波涛壮,秦山桧柏苍。何能从汝往,伫立看归艎。名家重典刑。飘零念吾党,寂寞抚遗经。叔水知何病,芝兰要满庭。汝归应记取,为我话丁宁。
白话文翻译:
在万里之外遇到了侄子,中年时回忆起故乡。只知道与亲人交谈的美好,却不觉得离别的路途漫长。巫峡的波涛壮阔,秦山的桧柏苍翠。我怎能随你一同前往,只能伫立着看你归去的船。名家重视典范。飘零中思念着我的同志,寂寞中抚摸着遗留下来的经典。叔父的水知道什么病,芝兰需要满庭。你回去应该记住,为我传达叮咛的话语。
注释:
- 犹子:侄子。
-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以波涛壮阔著称。
- 秦山:指陕西一带的山脉,这里泛指北方的山。
- 桧柏:常绿乔木,象征长寿和坚韧。
- 归艎:归船。
- 典刑:典范,榜样。
- 遗经:指古代的经典文献。
- 叔水:指叔父的水,这里可能暗指叔父的健康状况。
- 芝兰:比喻贤才或美好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道德修养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中年时期,遇到远行的侄子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侄子的叮嘱和期望。反映了作者在中年时期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以及对传统道德和文化的坚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首句“万里逢犹子,中年忆故乡”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即在中年时期遇到远行的侄子,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接下来的“只知情话好,岂觉去途长”则进一步强调了亲情的珍贵,以及离别的不舍。诗中的“巫峡波涛壮,秦山桧柏苍”运用了对仗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坎坷和坚韧。最后几句则是对侄子的叮嘱,希望他能够记住自己的话,传承家族的美德和文化。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逢犹子,中年忆故乡”:在万里之外遇到了侄子,引发了对故乡的回忆。
- “只知情话好,岂觉去途长”:只知道与亲人交谈的美好,却不觉得离别的路途漫长。
- “巫峡波涛壮,秦山桧柏苍”:巫峡的波涛壮阔,秦山的桧柏苍翠,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 “何能从汝往,伫立看归艎”:我怎能随你一同前往,只能伫立着看你归去的船。
- “名家重典刑”:名家重视典范,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
- “飘零念吾党,寂寞抚遗经”:飘零中思念着我的同志,寂寞中抚摸着遗留下来的经典。
- “叔水知何病,芝兰要满庭”:叔父的水知道什么病,芝兰需要满庭,表达了对家族和文化的期望。
- “汝归应记取,为我话丁宁”:你回去应该记住,为我传达叮咛的话语。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巫峡波涛壮,秦山桧柏苍”中的“巫峡”与“秦山”,“波涛壮”与“桧柏苍”。
- 象征:如“桧柏苍”象征长寿和坚韧,“芝兰”象征贤才和美好。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亲情和传统文化。通过与侄子的相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珍视。同时,诗中也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希望侄子能够记住自己的话,传承家族的美德和文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巫峡:波涛壮阔,象征人生的坎坷和挑战。
- 秦山:桧柏苍翠,象征坚韧和长寿。
- 芝兰:象征贤才和美好,表达了对家族和文化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犹子”指的是什么? A. 侄子 B. 儿子 C. 朋友 答案:A
-
“巫峡波涛壮”中的“巫峡”是指什么? A. 长江三峡之一 B. 黄河的一段 C. 珠江的一段 答案:A
-
诗中的“芝兰”象征什么? A. 贤才 B. 疾病 C. 财富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 吕祖谦的《东轩笔录》:记录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送祖七倒西归二首》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者都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但张栻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是了解其诗歌风格的重要参考书。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生平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