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鼓吹曲 道亡》
时间: 2025-01-10 22:43:32意思解释
梁鼓吹曲 道亡
原文展示:
道亡数极归永元。
悠悠兆庶尽含冤。
沈河莫极皆无安。
赴海谁授矫龙翰。
自樊汉仙波流水清且澜。
救此倒悬拯涂炭。
誓师刘旅赫灵断。
率兹八百驱十乱。
登我圣明去多难。
长夜杳冥忽云旦。
白话文翻译:
道德已经衰亡,难以挽回。
无数的百姓都在悲怆中生活。
大河沉寂,四处皆无安宁。
谁来引领我去海中追寻那矫健的龙翰?
自汉代以来,仙波流淌,水面清澈而波澜不惊。
救助这倒悬的世界,拯救那些遭受苦难的人。
我誓言带领刘军,勇猛地斩断邪恶。
带领八百士兵,驱散十方的乱象。
登上我圣明的王位,但前路多艰难。
漫漫长夜,幽暗无光,忽然天边露出了曙光。
注释:
- 道亡:道德衰亡,指社会道德的沦丧。
- 数极:指极限、极度的意思。
- 悠悠:形容长久、绵延。
- 兆庶:指众多的百姓。
- 沈河:指大河的沉寂。
- 矫龙翰:比喻高飞的理想或志向。
- 樊汉:指汉代的封闭状态。
- 倒悬:形容社会混乱、倒退的状态。
- 拯涂炭:拯救那些遭受苦难的人。
- 赫灵断:指勇猛地斩断邪恶的势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441年-513年),字景仁,南朝梁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以词藻华丽、风格多变著称,是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沈约在当时的士人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尤其在诗歌和文辞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创作背景:
《梁鼓吹曲 道亡》是在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与人民的苦难。沈约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道德沦丧的悲痛和对拯救社会的渴望,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家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感。
诗歌鉴赏:
这首《梁鼓吹曲 道亡》表现了沈约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和强烈的忧虑。诗中以“道亡”开篇,直接点明了其所处时代的道德危机,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在对百姓的描绘中,诗人用“悠悠兆庶尽含冤”一语,展现出社会底层人们的无奈与哀怨。在这样的背景下,沈约对历史的追溯与对未来的展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中深邃而广泛的情感。
整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紧凑而有力的节奏,诗句之间衔接紧密,情感逐步递进。尤其在“救此倒悬拯涂炭”中,沈约表达了对拯救苦难中的人民的坚定决心,展现出一种英雄气概。最后一句“长夜杳冥忽云旦”,则为整首诗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象征着光明与未来的到来,给人以鼓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亡数极归永元:道德的衰亡已经到了极点,难以回归。
- 悠悠兆庶尽含冤:无数百姓生活在痛苦与冤屈中。
- 沈河莫极皆无安:大河沉寂,四处皆无安宁。
- 赴海谁授矫龙翰:谁来引领我去追求高飞的理想?
- 自樊汉仙波流水清且澜:自汉代以来,水面清澈而波澜不惊。
- 救此倒悬拯涂炭:拯救这个倒悬的世界,帮助那些受苦的人。
- 誓师刘旅赫灵断:我誓言带领刘军,勇猛地斩断邪恶。
- 率兹八百驱十乱:带领八百士兵,驱散十方的乱象。
- 登我圣明去多难:登上我圣明的王位,但前路多艰难。
- 长夜杳冥忽云旦:漫漫长夜,幽暗无光,忽然天边露出了曙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矫龙翰”,将理想比作高飞的龙翰,形象生动。
- 对仗:如“沈河莫极皆无安”,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誓师刘旅赫灵断,率兹八百驱十乱”,增强了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现象的深切反思,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怀。诗人通过描绘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未来希望的渴望,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亡:象征道德的消逝,反映社会的混乱。
- 兆庶:代表广大人民,表达对底层民众的关心。
- 海、龙翰:象征追求理想与自由的渴望。
- 仙波:传达一种超然与清澈的理想状态。
- 倒悬、涂炭:象征社会的苦难与动荡。
- 长夜、云旦: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梁鼓吹曲 道亡》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沈约
C. 杜甫 -
诗中提到“救此倒悬拯涂炭”是指什么? A. 拯救国家
B. 拯救人民
C. 拯救环境 -
“长夜杳冥忽云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希望
C. 不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关注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 《春望》:表达了国家动荡与个人痛苦的情感,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南朝诗人沈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南北朝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