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
时间: 2025-01-26 01:41: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康甲第天下传,玉题绣井摩云烟。
落成鼓吹震百里,意气欲压秦山川。
第中筑堂最宏丽,奎画岌岌蛟龙缠。
知公所喜在勇退,顾视解组如登仙。
公心虽尔天未可,终倚北伐铭燕然。
十年宿卫功第一,小却卧护长淮边。
帐前犀甲罗十万,幙下珠履逾三千。
愿公小缓高枕计,即今河雒犹腥膻。
出师鸡鹿拥皂纛,画象麒麟峨玉蝉。
是时公喜客亦乐,为公满泻黄金船。
白话文翻译:
安康的府邸在天下传颂,玉制的题词与绣井在云烟中相映。
鼓声和吹奏声传遍百里,气势如同要压倒秦山川。
这座大厅是最为宏伟的,奎星的画作缠绕着蛟龙。
我知道您所喜欢的是勇敢地退隐,回头看去就好像登上仙境。
您的心意虽在,但天命未可知,终究依靠北伐来铭刻燕然的功绩。
十年的宿卫中,您是功劳第一,虽小却卧守长淮边。
帐前有十万的犀甲士兵,幙下珠履超过三千双。
希望您能稍微缓一缓高枕无忧的计划,此时河洛依然腥膻。
出征之时,鸡鸣鹿拥着黑色的旗帜,画有麒麟的玉蝉高挂。
那时您喜爱有客人也乐于此,为您满船泻下黄金。
注释:
- 安康:指安康地区,著名的地方。
- 玉题绣井:玉制的题词和装饰井,形容富丽堂皇。
- 鼓吹:指鼓声和乐器的吹奏,表示盛大的庆祝场面。
- 奎:指奎星,古代星宿之一。
- 蛟龙:传说中的龙,象征力量与威严。
- 勇退:指有勇气地选择退隐。
- 北伐:指北方的军事行动,历史上多指抗击外敌。
- 燕然:指燕然山,象征丰功伟绩。
- 腥膻:形容战争的残酷气息。
- 鸡鹿:指战斗的号角声和战马,象征出征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和军事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情壮志的爱国诗,又有细腻柔情的咏怀诗,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表达了他对郭太尉的敬重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郭太尉是陆游的朋友,因其勇猛和忠诚而受到赞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豪放的气势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陆游对郭太尉的崇高敬意与深厚情感。开篇描绘了安康府邸的宏伟,展现出郭太尉的显赫地位,紧接着通过“鼓吹震百里”的描写,表达了庆祝的热烈气氛,仿佛预示着战斗的胜利。此后,诗人将视角转向了战斗的勇气与退隐的智慧,强调了“勇退”的重要性,表现了对士人理想的理解。
整首诗在形式上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展现出陆游的文学造诣。特别是最后几句,既调动了读者的情感,又带有警示的意味,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未来的担忧。此诗不仅是一首赞美之作,更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体现了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安康甲第天下传,玉题绣井摩云烟。
- 描述安康的府邸声名远扬,象征富贵与荣耀。
-
落成鼓吹震百里,意气欲压秦山川。
- 讲述庆祝的气氛,显示出将要展现的气势与勇气。
-
第中筑堂最宏丽,奎画岌岌蛟龙缠。
- 描绘出豪华的堂屋,奎星的图画象征着权威与地位。
-
知公所喜在勇退,顾视解组如登仙。
- 表达对郭太尉的理解,称赞他的智慧与高洁。
-
公心虽尔天未可,终倚北伐铭燕然。
- 反映了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寄托了对国家的希望。
-
十年宿卫功第一,小却卧护长淮边。
- 赞美其在军中的成就,显示出陆游的敬佩。
-
帐前犀甲罗十万,幙下珠履逾三千。
- 通过具体数字展示出郭太尉的军队规模和实力。
-
愿公小缓高枕计,即今河雒犹腥膻。
- 表达对郭太尉的期望,希望他能谨慎行事。
-
出师鸡鹿拥皂纛,画象麒麟峨玉蝉。
- 描绘出出征的壮丽场面,象征着胜利的希望。
-
是时公喜客亦乐,为公满泻黄金船。
- 最后展现了聚会的欢乐时刻,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蛟龙”、“麒麟”等比喻,增加了诗的意象丰富性。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夸张:夸大了军队的规模及庆祝场面的气势,突出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安康:象征荣华富贵的地方。
- 蛟龙:力量与权威的象征。
- 燕然:丰功伟绩的象征。
- 珠履:表示奢华与地位。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反映了陆游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安康”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一座城市
- B. 一位将军
- C. 一个名胜
-
“勇退”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 A. 勇敢地退隐
- B. 逃避战斗
- C. 不退缩
-
诗中提到的“十万犀甲”指的是?
- A. 士兵的数量
- B. 武器的数量
- C. 战马的数量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陆游《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与王勃《滕王阁序》: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朋友与国家的情感,陆游更侧重于个人的敬意与国家的忧虑,而王勃则更注重于豪情壮志与历史的流逝。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