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帖子词二十首·七夫人合五首》

时间: 2025-04-28 02:16:22

鸣蜩惊早夏,◇草及良辰。

共荐菖华酒,君王寿万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鸣蜩惊早夏,草及良辰。
共荐菖华酒,君王寿万春。

白话文翻译

鸣蝉声惊醒了早夏的宁静,青翠的草木迎来了美好的时光。大家共同献上菖蒲和美酒,祝愿君王长寿繁荣,万岁万春。

注释

  • 鸣蜩:鸣叫的蝉。
  • 惊早夏:唤醒初夏的气息。
  • 草及良辰:草木生长正好,时节美好。
  • 共荐:共同献上。
  • 菖华酒:菖蒲和美酒,古时端午节喝的酒。
  • 君王:指皇帝。
  • 寿万春:愿君王长寿,享有万年春光。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菖蒲”在古代被用作端午节的习俗,象征着驱邪避邪,保佑平安。菖蒲酒是端午节的传统饮品,用以祝愿健康长寿,表达对君王的美好祝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诗词、散文、词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尤其以散文和古文运动著称。他的诗词风格兼具清新与婉约,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首诗作于端午节,正值初夏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自然和节日习俗,表达了对君王的祝福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民俗文化,诗人在此时写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单的语言描绘了端午节的美好氛围,表达了对君王的祝福。首句“鸣蜩惊早夏”通过对蝉鸣的描写,展现了初夏的生机勃勃,给人以清新之感。紧接着“草及良辰”则点出时节的美好,草木繁盛,正是享受自然、庆祝节日的良好时机。

“共荐菖华酒”一句中,诗人提到的“菖华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端午节的习俗,蕴含着祈福的意义。最后以“君王寿万春”收尾,既是对君王的祝愿,也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和节日习俗的结合,表达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鸣蜩惊早夏:蝉鸣声打破了初夏的宁静,象征着夏天的到来。
  2. 草及良辰:生机盎然的草木与美好的时光相伴,描绘了自然的和谐美。
  3. 共荐菖华酒:大家共同献上菖蒲酒,传达了团结和祝福的情感。
  4. 君王寿万春:祝愿君王长寿,体现了对国家和领导者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拟人:蝉鸣被描绘为“惊”,赋予了自然生命,生动形象。
  • 对仗:前后句式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节日习俗,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君王的祝福,传达了希望和美好的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蜩:象征着夏天的到来,生命的活力。
  • 良辰:美好的时光,寓意生活的美好。
  • 菖华酒:象征着节日的庆祝和祝福。
  • 君王:代表权力与统治,寄托着人民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鸣蜩”指的是什么? A. 蝉
    B. 鸟
    C. 风

  2. “共荐菖华酒”中的“菖华”主要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饮品
    C. 一种食物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君王的祝福
    C. 对人生的感慨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端午日赐衣》:王安石的作品,描写端午节的情景。
  • 《端午即事》:杜甫的诗,体现了节日的文化内涵。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端午帖子词》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欧阳修侧重于节日的氛围,而李白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孤独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
  • 《欧阳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