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未开书四十字 赵蕃 〔宋代〕 地与南荒接,梅花合早开。如何长至后,不见一杖来。政尔缘霜早,多应待雨催。檐边有独树,日绕故千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对梅花的期待与思念。诗中提到,虽然地理位置接近南荒,梅花应该早开,但为何在冬至之后,却不见梅花盛开的景象。作者猜测,或许是因为霜降得早,梅花需要等待雨水的滋润才能开放。诗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梅花的深情,即使只有一棵树在檐边,也每天绕着它转千回。
注释:
- 地与南荒接:指地理位置接近南方荒凉之地。
- 梅花合早开:梅花应该早些开放。
- 如何长至后:为何在冬至之后。
- 不见一杖来:不见梅花盛开的景象。
- 政尔缘霜早:或许是因为霜降得早。
- 多应待雨催:梅花可能需要等待雨水的滋润才能开放。
- 檐边有独树:指屋檐边上只有一棵树。
- 日绕故千回:每天绕着这棵树转千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著名诗人,与当时名士多有交往,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此诗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对梅花的特殊情感有关,表达了对梅花开放的期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冬至之后,作者期待梅花盛开,但未见梅花,因此写下此诗表达对梅花的思念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期待和思念,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感受。诗中“地与南荒接,梅花合早开”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早开的期待,而“如何长至后,不见一杖来”则流露出失望之情。后两句“政尔缘霜早,多应待雨催”则是一种自我安慰,认为梅花可能因为霜降早而需要雨水才能开放。最后两句“檐边有独树,日绕故千回”则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深情,即使只有一棵树,也每天绕着它转千回,这种执着和深情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地与南荒接,梅花合早开:地理位置接近南方荒凉之地,梅花应该早些开放。
- 如何长至后,不见一杖来:为何在冬至之后,不见梅花盛开的景象。
- 政尔缘霜早,多应待雨催:或许是因为霜降得早,梅花可能需要等待雨水的滋润才能开放。
- 檐边有独树,日绕故千回:指屋檐边上只有一棵树,每天绕着这棵树转千回。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梅花拟人化,如“梅花合早开”、“多应待雨催”。
- 对仗:如“地与南荒接”与“梅花合早开”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梅花的期待和思念,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通过梅花的开放与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和美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
- 南荒:指南方荒凉之地,与梅花的美丽形成对比。
- 霜早:象征寒冷和艰难,影响梅花的开放。
- 雨催:象征滋润和生机,促进梅花的开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荒”是指什么? A. 南方繁华之地 B. 南方荒凉之地 C. 北方荒凉之地 D. 北方繁华之地 答案:B
-
作者为何在冬至后不见梅花? A. 因为梅花已经凋谢 B. 因为梅花需要雨水才能开放 C. 因为梅花被其他花取代 D. 因为作者没有去寻找梅花 答案:B
-
诗中“日绕故千回”表达了什么? A. 作者对梅花的冷漠 B. 作者对梅花的深情 C. 作者对梅花的忽视 D. 作者对梅花的厌恶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梅花》:同样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喜爱。
- 陆游《卜算子·咏梅》:通过咏梅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诗词对比:
- 王安石《梅花》与赵蕃《梅未开书四十字》:两者都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但王安石的诗更多地赞美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而赵蕃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梅花的期待和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梅花文化》: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