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长禅师》

时间: 2024-09-19 22:06:16

霜钟侵漏急,相吊晓悲浓。

海客传遗偈,林僧寫病容。

漱泉流落叶,定石集鸣蛩。

回首云门望,残阳下远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钟侵漏急,相吊晓悲浓。
海客传遗偈,林僧写病容。
漱泉流落叶,定石集鸣蛩。
回首云门望,残阳下远峰。

白话文翻译:

霜钟的声音在急促地敲打着,令人感到清晨的悲凉愈发浓厚。海上的客人传来了遗留的偈语,林中的僧人则写下了他病重的样子。漱口的泉水流淌着落下的树叶,静静的石头上聚集着鸣叫的蟋蟀。回头望去,云门的方向,余晖映照下的远山轮廓显得格外苍凉。

注释:

  • 霜钟:指清晨霜降时的钟声,象征寒冷和孤独。
  • 侵漏:侵入、渗透;漏是指时间的流逝。
  • 海客:来自海上的旅客,可能是个隐喻,代表外界的声音或远方的朋友。
  • 遗偈:指留下的诗句或禅语。
  • 林僧:在林中修行的僧人,常与自然相伴。
  • 漱泉:用泉水漱口,象征清新和生命。
  • 鸣蛩:蟋蟀的鸣叫声,通常与秋天和宁静的夜晚相关。
  • 云门:古代名山,隐喻一种心灵的归属或追寻。
  • 残阳:夕阳西下,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
  • 远峰:远处的山峰,常与寂寥和思念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惟凤,宋代著名禅宗僧人,以其深厚的禅学修养和文学造诣著称。其作品多反映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融禅意于诗中,常通过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某个秋冬季节,反映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充满了禅意,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与人生的深刻对话。

诗歌鉴赏:

《吊长禅师》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诗的开头“霜钟侵漏急”,用“霜钟”传达出一种寒冷的氛围,暗示着时间的急促和生命的短暂。接下来“相吊晓悲浓”更是将悲伤的情绪渗透到清晨的宁静中,令人触动。

随后,诗人提到“海客传遗偈,林僧写病容”,通过对比海客的远离与林僧的孤独,表现出对不同境遇的思索。海客的“遗偈”与林僧的“病容”形成鲜明对比,既是对友情的追忆,也是对生命脆弱的深刻反思。

“漱泉流落叶,定石集鸣蛩”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宁静,泉水的流淌与落叶的飘零,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循环和无常。最后一句“回首云门望,残阳下远峰”将整个诗情推向高潮,诗人回望过去,残阳的余晖照耀着远方的山峰,似乎在追溯曾经的美好与失落。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哲思,构建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霜钟侵漏急:霜钟的声响急促,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2. 相吊晓悲浓:早晨的悲伤愈加浓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哀思。
  3. 海客传遗偈:来自海上的旅客留下了诗句,象征着友情的传承。
  4. 林僧写病容:林中的僧人以病重的样子写下自己的感受。
  5. 漱泉流落叶:泉水流淌,伴随着落叶,体现自然的循环。
  6. 定石集鸣蛩:静石上聚集着蟋蟀的鸣叫声,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7. 回首云门望:回头望去,云门的方向,象征着对过去的追忆。
  8. 残阳下远峰:夕阳映照下的远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苍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霜钟”比作时间的流逝,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海客传遗偈,林僧写病容”。
  • 意象:通过“漱泉”、“落叶”等意象,构建出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与对友情的怀念,体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寒冷的孤独感。
  • 海客:代表远方的友人,象征友情与思念。
  • 林僧:象征内心的孤独与修行的状态。
  • 漱泉:体现自然的清新与生命的流动。
  • 鸣蛩:象征宁静与生命的微小细腻。
  • 残阳:象征时间的消逝与生命的终结。
  • 远峰:象征对未来的追寻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霜钟”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友情的传承
    • C. 自然的宁静
  2. “海客传遗偈”中“海客”指的是谁?

    • A. 旅行者
    • B. 禅宗僧人
    • C. 文人墨客
  3. 诗中提到的“残阳”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希望
    • B. 悲凉
    • C. 快乐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吊长禅师》 vs 《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吊长禅师》更偏向于对生命无常的反思,而《登高》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与人事的变化。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相似主题下所表达的情感与意象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