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径山敬溪翁》

时间: 2025-01-10 22:41:17

心远人间世,灯传国一禅。

静中无剧暑,诗外总闲年。

挂锡云生树,烹茶月落泉。

几时归去得,再约剡溪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远人间世,灯传国一禅。
静中无剧暑,诗外总闲年。
挂锡云生树,烹茶月落泉。
几时归去得,再约剡溪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心远离尘世的情怀,灯光下传递着国中一位禅师的教诲。在宁静中没有炎热的干扰,诗外的生活却显得悠闲自在。诗人挂着锡杖,云雾缭绕在树间,泡茶时月亮正从泉水中落下。何时能够回归呢?再约好一起乘船游览剡溪吧。

注释:

  • 心远:心灵远离尘世的纷扰。
  • 灯传:指灯下的禅灯,象征着智慧的传递。
  • 无剧暑:没有酷热的干扰,指内心的宁静。
  • 挂锡:指道士或和尚挂着锡杖,象征修行者的身份。
  • 云生树:云雾缭绕在树木之间。
  • 烹茶:泡茶,表达一种悠闲和淡泊的生活。
  • 月落泉:月亮映照在泉水上,具有诗意的画面感。
  • 剡溪:剡溪位于浙江,风景如画,是历史上文人雅士游玩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镛,字仲明,号惟庵,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生平以清雅脱俗和对自然的热爱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背景中包含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自然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开头以“心远人间世”引入,表现诗人心境的超脱与宁静。接着通过“灯传国一禅”,引入了禅的哲学,暗示内心的明亮与智慧。诗中“静中无剧暑”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世间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而“诗外总闲年”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在自然描写上,诗人写“挂锡云生树”时,运用了细腻的描绘,仿佛能感受到云雾缭绕的清新和生机。而“烹茶月落泉”则是将泡茶和自然景色结合,形成一种悠然自得的画面,传达出恬淡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几时归去得,再约剡溪船”则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愿望,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整首诗不仅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他对人世间纷扰的超然态度,深刻而富有哲理,令人回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心远人间世:诗人心中对世俗的远离,表达了一种脱俗的情感。
  2. 灯传国一禅:灯光下的禅理,传递出智慧与宁静,表明对禅宗的尊重与向往。
  3. 静中无剧暑:在宁静中,不会被外界的炎热打扰,体现出内心的平和。
  4. 诗外总闲年:虽然远离世俗,但生活却是悠闲自在的,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
  5. 挂锡云生树:描绘出修行者的形象,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6. 烹茶月落泉:通过泡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诗意的氛围。
  7. 几时归去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期待与渴望。
  8. 再约剡溪船:希望与友人再相聚,表达了友谊和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心远人间世,灯传国一禅”。
  • 意象:使用自然意象,如“云”、“树”、“茶”、“月”、“泉”等,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 比喻: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纷扰作对比,突出主题。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与友谊的情感,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 :象征智慧与启迪。
  • :象征飘渺、自由。
  • :象征生活的雅致与宁静。
  • :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美好。
  • :象征自然的纯净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心远人间世”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 B. 对世俗生活的远离
  2. 诗中提到的“剡溪”是指什么?

    • A. 一种茶叶
    • B. 一条风景如画的溪流
  3. “几时归去得,再约剡溪船”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期待?

    • A. 对财富的追求
    • B. 对友谊和自然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贾岛《寻隐者不遇》

诗词对比: 姚镛的《寄径山敬溪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前者更侧重于友谊与期待,而后者则更强调孤独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经与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