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陈十六东亭
作者: 李颀 〔唐代〕
馀春伴蝴蝶,把酒听黄鹂。最是淹留处,残花三两枝。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余韵伴随着蝴蝶飞舞,我手拿酒杯静静地听着黄鹂的歌唱。这里是最值得停留的地方,只有三两枝残花在风中摇曳。
注释
字词注释:
- 馀春:剩余的春天,指春末的时节。
- 蝴蝶:象征自由和美好,常出现在描写春天的诗句中。
- 把酒:手中持酒,表示饮酒的动作。
- 黄鹂:一种鸟,因其鸣叫声美妙而常被诗人歌颂。
- 淹留:停留、逗留。
- 残花:凋零的花,象征春天的逝去。
典故解析:
- 黄鹂:在古代诗歌中,黄鹂常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美好和生命力,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颀,字延安,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6年。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春天是诗人感怀生命、抒发情感的最佳时节。李颀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诗人们常常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歌鉴赏
《陈十六东亭》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诗。诗的开头“馀春伴蝴蝶”,便直指春天的余韵,蝴蝶自由飞舞,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好。诗人将自己与春天的景象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接下来“把酒听黄鹂”,通过饮酒与倾听,诗人不仅在享受美景,还在陶醉于春日的声音中,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最是淹留处,残花三两枝”则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虽然春天的美好令人留恋,但“残花”暗示着春天即将结束,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不禁让人感到惆怅。诗人在欢愉中又夹杂了一丝忧伤,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生命的复杂性。
整首诗在意象上紧密结合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表现了对春天的留恋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唐诗的典雅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馀春伴蝴蝶”:春天即将结束,蝴蝶在春花间飞舞,传达了春天的美好。
- “把酒听黄鹂”:诗人饮酒的同时静听黄鹂的鸣叫,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 “最是淹留处”:此时此刻是最值得停留的时刻,意味着诗人对这一瞬间的珍惜。
- “残花三两枝”:虽然依然有花,但已经是残败的状态,象征着春天的逝去和生命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生命的象征,蝴蝶与黄鹂则是生命活力的代表。
- 对仗:如“把酒听黄鹂”与“残花三两枝”形成对比,突显生活的多样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日的余韵,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洒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命的开始与美好。
- 蝴蝶:自由与美的象征。
- 黄鹂:春天的使者,带来快乐的声音。
- 残花: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鸟是什么?
A. 燕子
B. 黄鹂
C. 知更鸟
D. 雀鸟 -
诗中“残花”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生命的短暂
C. 快乐的时光
D. 繁华盛景 -
诗人手中持什么?
A. 酒杯
B. 书本
C. 花朵
D. 笔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颀的《陈十六东亭》,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感悟,但前者更多展现了孤独与思乡之情,而后者则集中在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流逝上。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