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府园亭杂咏·山堂》

时间: 2025-01-26 02:32:44

何以山名堂,层石作崖巘。

余本岩穴士,每往不欲返。

公吏呈俗书,还来愧冠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兴元府园亭杂咏·山堂 文同 〔宋代〕 何以山名堂,层石作崖巘。 余本岩穴士,每往不欲返。 公吏呈俗书,还来愧冠冕。

白话文翻译: 为何以山命名这堂,层层叠叠的石头构成了崖壁。 我原本就是山中的隐士,每次来到这里都不想回去。 公吏呈上俗气的文书,回来后感到愧对这高雅的冠冕。

注释:

  • 山名堂:以山命名的堂室。
  • 崖巘:山崖的边缘。
  • 岩穴士:指隐居山中的隐士。
  • 公吏:指官府的官员。
  • 俗书:指世俗的文书,与山中的高雅相对。
  • 愧冠冕:感到愧对这高雅的冠冕,指感到自己与这高雅的环境不相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山水诗。这首诗是他在兴元府(今陕西汉中)的园亭中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兴元府的园亭中创作的,反映了他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通过对山堂的描述,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疏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山堂的描绘,展现了文同对自然山水的深厚情感。首句以“何以山名堂”开篇,直接点明了山堂的主题,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山的热爱。次句“层石作崖巘”,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山堂的景致,层层叠叠的石头构成了崖壁,给人以壮丽之感。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和愧疚。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文同的山水情怀和隐逸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以山名堂”:开篇提问,为何以山命名这堂,引出主题。
  2. “层石作崖巘”:描绘山堂的景致,用层叠的石头构成崖壁,形象生动。
  3. “余本岩穴士”:表明诗人原本就是山中的隐士,与山有深厚的情感。
  4. “每往不欲返”:每次来到这里都不想回去,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5. “公吏呈俗书”:公吏呈上俗气的文书,暗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6. “还来愧冠冕”:回来后感到愧对这高雅的冠冕,表达了对世俗的疏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层石作崖巘”用层叠的石头比喻崖壁,形象生动。
  • 拟人:“每往不欲返”赋予山堂以人的情感,表达了对山林的依恋。
  • 对比:“公吏呈俗书”与“还来愧冠冕”形成对比,突出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高雅的向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和疏离感。通过山堂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批判。

意象分析:

  • 山名堂:以山命名的堂室,象征着高雅和自然。
  • 层石作崖巘:层叠的石头构成的崖壁,象征着壮丽和自然的力量。
  • 岩穴士:山中的隐士,象征着隐逸和高洁。
  • 俗书:世俗的文书,象征着世俗和功利。
  • 愧冠冕:感到愧对高雅的冠冕,象征着对高雅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疏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山名堂”是指什么? A. 以山命名的堂室 B. 山中的隐士 C. 官府的文书 D. 高雅的冠冕 答案:A

  2. 诗中的“层石作崖巘”描绘了什么? A. 山中的隐士 B. 官府的文书 C. 层叠的石头构成的崖壁 D. 高雅的冠冕 答案:C

  3. 诗中的“余本岩穴士”表达了什么? A. 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B.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C. 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D. 对世俗的批判 答案:A

  4. 诗中的“公吏呈俗书”暗示了什么? A. 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B.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C. 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D. 对世俗的批判 答案:B

  5. 诗中的“还来愧冠冕”表达了什么? A. 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B.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C. 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D. 对世俗的批判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疏离感。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兴元府园亭杂咏·山堂》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文同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疏离感,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山林的宁静和美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文同诗集》:收录了文同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文同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