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象耳山寺》

时间: 2025-01-11 11:54:36

转谷萦岩路始穷,隔林遥望一门通。

溪山俱在见闻外,台殿尽藏怀抱中。

像阁罘罳明海日,经幢璎珞撼天风。

劳生又逐轻舠去,珍重高僧解苦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象耳山寺 文同 〔宋代〕

转谷萦岩路始穷,隔林遥望一门通。 溪山俱在见闻外,台殿尽藏怀抱中。 像阁罘罳明海日,经幢璎珞撼天风。 劳生又逐轻舠去,珍重高僧解苦空。

白话文翻译:

沿着曲折的山谷和岩石缠绕的道路,走到了尽头,隔着树林远远望见一座门通向深处。 溪流和山峦都在视野和听觉之外,而台殿却完全隐藏在怀抱之中。 佛阁在罘罳的映衬下明亮如海上的太阳,经幢上的璎珞在风中摇曳,发出天风般的声响。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又随着轻舟离去,珍重地向高僧请教如何解脱苦难和空虚。

注释:

  • 转谷萦岩:形容山路曲折环绕。
  • 罘罳:古代宫殿或庙宇屋顶上的装饰物,形似网状。
  • 经幢:佛教中用于记载经文的柱状物。
  • 璎珞:佛教中用于装饰的珠串。
  • 劳生:指忙碌的生活。
  • 轻舠:轻舟。
  • 苦空:佛教术语,指人生的苦难和空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山水诗。这首诗描绘了象耳山寺的幽静景色,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游览象耳山寺时所作,通过对山寺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象耳山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寺的幽静与神秘。首联写山路的曲折,引出山寺的隐秘;颔联以溪山与台殿的对比,突出了山寺的超然与内敛;颈联通过佛阁与经幢的描绘,展现了山寺的庄严与神圣;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高僧的敬仰和对解脱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展现了文同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理解与和谐统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转谷萦岩路始穷,隔林遥望一门通。
    • 描述山路曲折,最终到达一个尽头,隔着树林可以看到山寺的入口。
  2. 溪山俱在见闻外,台殿尽藏怀抱中。
    • 溪流和山峦都在视野之外,而山寺的台殿却隐藏在怀抱之中,形成对比。
  3. 像阁罘罳明海日,经幢璎珞撼天风。
    • 佛阁在罘罳的映衬下明亮如海上的太阳,经幢上的璎珞在风中摇曳,发出声响。
  4. 劳生又逐轻舠去,珍重高僧解苦空。
    • 在忙碌的生活中,作者又随着轻舟离去,向高僧请教如何解脱苦难和空虚。

修辞手法:

  • 对比:溪山与台殿的对比,突出了山寺的隐秘与超然。
  • 拟人:经幢璎珞撼天风,赋予璎珞以动感,增强了形象性。
  • 象征:佛阁罘罳明海日,象征山寺的庄严与神圣。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通过山寺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意象分析:

  • 转谷萦岩:象征山路的曲折与艰难。
  • 溪山:象征自然的美景与宁静。
  • 台殿:象征山寺的庄严与神秘。
  • 像阁罘罳:象征佛阁的明亮与神圣。
  • 经幢璎珞:象征佛教的庄严与神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转谷萦岩路始穷”描述了什么? A. 山路的曲折 B. 山路的尽头 C. 山路的平坦 D. 山路的宽阔

  2. “溪山俱在见闻外”中的“见闻”指的是什么? A. 视觉和听觉 B. 触觉和嗅觉 C. 味觉和感觉 D. 直觉和感觉

  3. 诗中“像阁罘罳明海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比 D. 排比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宁静与超然。
  • 杜甫的《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文同的《题象耳山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宁静与超然,但文同的诗更多地融入了佛教文化的元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文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