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寄内)》
时间: 2025-01-11 20:40:20意思解释
满江红(寄内)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原文展示
月上西窗,书帏静灯明又减。
水漏涩铜壶香烬,夜霜如雪。
睡眼不曾通夕闭,梦魂争得连宵接。
念碧云川路古来长,无由越。
鸾钗重,青丝滑。
罗带缓,小腰怯。
伊多感那更,恨离伤别。
正是少年佳意气,渐当故里春时节。
归去来莫教子规啼,芳菲歇。
白话文翻译
月光照在西窗上,书帏静谧,灯光渐渐暗淡。
水漏的声音沉涩,铜壶上的香烬如同夜霜般洁白。
我睡眼朦胧,昨夜未能安眠,梦中魂魄争取连夜相接。
想到碧云间的山川,路途自古漫长,无法跨越。
鸾钗在发间沉重,青丝如丝般滑。
罗带松缓,小腰显得娇怯。
对她的感情愈发深厚,恨离别之痛。
正是青春年少的豪情,逐渐迎来故乡的春天。
归去时别让杜鹃啼叫,花香已然消逝。
注释
字词注释:
- 书帏: 书帘,指书房中的帷幕。
- 水漏: 指漏水的声音,常用于形容静谧的环境。
- 铜壶: 铜制的茶壶,常用以泡茶。
- 鸾钗: 古代女性佩戴的一种饰物,象征美丽和身份。
- 青丝: 形容女子的黑发。
- 罗带: 用丝绸制成的腰带,象征女性的柔美。
典故解析:
- 子规啼: 指杜鹃鸟的啼叫,常用作离别的象征,因为杜鹃在古诗中常被描绘为在春天啼叫,暗示相思和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2年-1129年),字景升,号山人,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词、诗、文,作品多描绘江南水乡的风光,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满江红(寄内)》创作于晁补之的晚年,正值其人生经历的沉浮。诗中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爱人的深情,同时也反映出对时光流逝和离别之痛的感慨。
诗歌鉴赏
《满江红(寄内)》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生命、时间和故乡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月上西窗”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仿佛一切都在月光下沉静,只有心中的思念在悄然蔓延。接下来的描写,诗人通过“水漏涩铜壶香烬,夜霜如雪”展现了夜晚的寒冷和内心的孤寂,香烬的微弱光芒与夜霜的冷冽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随后,诗人以“念碧云川路古来长,无由越”表达对故乡和朋友的思念,心中对漫长路途的无奈感慨,显示出一种无法逾越的隔阂。接着,诗人细腻地描绘了爱人的形象,“鸾钗重,青丝滑”,在细节中透出深情,展现了对爱人的依恋与珍视。
最后几句,诗人以“归去来莫教子规啼,芳菲歇”收束全诗,既表达对归乡的期待,又流露出对离别的哀伤,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对未来的憧憬。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晁补之在情感抒发上的深厚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上西窗: 描绘夜晚的宁静,月光洒落在窗前,营造清幽的氛围。
- 书帏静灯明又减: 书房内静谧,灯光逐渐暗淡,暗示时间流逝。
- 水漏涩铜壶香烬: 通过声音和气味描绘环境,表现内心的孤寂。
- 夜霜如雪: 夜晚的寒冷如同白雪,突显孤独感。
- 睡眼不曾通夕闭: 表达夜无法安睡的状态,内心思念难以平静。
- 梦魂争得连宵接: 梦中的思念与现实交织,反映深厚情感。
- 念碧云川路古来长,无由越: 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间的无奈。
- 鸾钗重,青丝滑: 细腻描绘爱人的美丽形象,表达深情。
- 伊多感那更,恨离伤别: 感情愈发深厚,对离别的痛苦充满怨恨。
- 正是少年佳意气,渐当故里春时节: 反映青春的美好与对故乡的向往。
- 归去来莫教子规啼,芳菲歇: 结束时的哀伤,暗示离别的痛苦与对生活的感慨。
修辞手法:
- 采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音乐感。
- 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展现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思念、离别、青春为主题,传达了对故乡和爱人的深情,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 象征宁静与思念。
- 铜壶: 象征温暖与内心的回忆。
- 青丝: 象征青春与美丽。
- 鸾钗: 象征爱情的美好与珍贵。
- 子规啼: 象征离别与相思之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主题是什么? A. 思念与离别
B. 喜悦与欢聚
C. 争斗与胜利 -
诗中提到的“鸾钗”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丽与身份
C. 离别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归乡的喜悦
B. 对未来的期待
C. 离别的痛苦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比较晁补之与李清照的作品,探讨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晁补之的作品更侧重于思念与孤独,而李清照则常常带有对爱情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晁补之传记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