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隐纪咏·高寒堂》

时间: 2025-01-26 02:56:52

下瞰东邻寺,钟声殷两山。

贪吟尝忍冷,薄夜不知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桂隐纪咏·高寒堂
作者: 张镃 〔宋代〕

下瞰东邻寺,钟声殷两山。
贪吟尝忍冷,薄夜不知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从高处俯瞰东边的寺庙,听到钟声在两座山间回荡。虽然天气寒冷,我仍贪恋吟咏,直到薄夜来临都不愿意回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下瞰:向下看,俯视。
  • 东邻寺:指的是东边的寺庙。
  • 钟声:寺庙里敲响的钟声。
  • :形容声音洪亮而清晰。
  • 贪吟:贪恋吟唱。
  • :试图,尝试。
  • 忍冷:忍受寒冷。
  • 薄夜:夜色渐浓的时刻。
  • 不知还:未意识到要回去。

典故解析: 此诗并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其描写的意境和情感与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境密切相关,展现了他们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约1050-1110),字子固,号坚斋,宋代诗人,曾任官职,喜爱山水游历,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气韵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张镃在高寒堂时,表达了他在冷夜中创作的情景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孤独寂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情感。诗人站在高寒堂上,俯视着东边的寺庙,钟声悠扬,响彻两座山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诗中的“贪吟尝忍冷”,表现了诗人对吟唱创作的热爱,尽管寒冷的天气让人不适,但他仍然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薄夜不知还”则展现了诗人对创作的全情投入,夜色渐深,他仍不愿意停止吟唱。这种状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心灵的深度交融。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精神自由。

整首诗在意象上使用了“钟声”“两山”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富有诗意的场景。这种描写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辅相成,使得读者能体会到那种孤高自赏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下瞰东邻寺:诗人俯视东边的寺庙,表现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2. 钟声殷两山:钟声回荡在两座山之间,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3. 贪吟尝忍冷:尽管天气寒冷,诗人却贪恋于吟咏之中,表现出他对艺术的执着。
  4. 薄夜不知还:夜色渐浓,诗人仍沉浸于创作中,体现出对时间和现实的忘却。

修辞手法

  • 比喻:钟声被比喻为一种生活的旋律,贯穿在自然中。
  • 对仗:上下句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钟声似乎在与山对话,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作者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它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表现了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邻寺:象征着宁静与宗教的氛围。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反思。
  • 寒冷:代表外界的困扰与内心的坚持。
  • 薄夜:象征着未知的未来与创作的沉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下瞰东邻寺”中的“下瞰”意思是: A. 向上看
    B. 向下看
    C. 俯视山川
    D. 观看风景

  2. 诗人为何“不知还”? A. 因为太冷
    B. 因为沉浸于吟咏
    C. 因为夜色太浓
    D. 因为迷路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张镃的《高寒堂》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王维更侧重于秋季的宁静,而张镃则展现了寒夜的孤独与对艺术创作的执着。两者虽然主题相似,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沉静,后者则显得更加激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张镃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