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

时间: 2025-02-04 16:09:05

病多渐减灯前课,老甚都忘枕上愁。

一段高情谁会得,卧听檐雨泻清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夜
病多渐减灯前课,
老甚都忘枕上愁。
一段高情谁会得,
卧听檐雨泻清秋。

白话文翻译:

在灯下读书的时间渐渐减少,病痛也愈发频繁;
年纪大了,连枕边的忧愁也都忘却。
有谁能理解我这一段高尚的情怀呢?
我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屋檐的雨水倾泻而下,感受着清秋的气息。

注释:

  • 病多:指身体多病,常常生病。
  • 渐减:逐渐减少。
  • 灯前课:在灯下读书。
  • 老甚:年纪大了,身体更加虚弱。
  • 枕上愁:枕边的忧愁,指心中烦恼或忧虑。
  • 高情:高尚的情怀或情感。
  • 卧听:躺在床上听。
  • 檐雨:屋檐流下的雨水。
  • :倾泻,流下。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的典故,但透过诗人对老年生活的感慨与对高尚情感的追求,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多涉及爱国情怀、政治理想以及个人生活,风格朴实而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陆游晚年,正值其身体多病、愈发感到孤独的时期。诗人通过对灯下读书的回忆和对内心情感的反思,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

诗歌鉴赏:

《雨夜》是陆游晚年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渗透着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与对内心高尚情感的追求。首句“病多渐减灯前课”道出了诗人身处病痛中的无奈与孤独,仿佛在诉说着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的时间也随之减少。接下来的“老甚都忘枕上愁”则反映了年长者面对生活的淡然,连曾经的忧愁也渐渐被淡忘,显示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中“高情”一词闪烁着诗人对理想情怀的向往与追求,然而却又感叹这样的情感无人能理解,给人一种孤独的悲哀。“卧听檐雨泻清秋”不仅描绘了秋夜的静谧,更通过雨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淡淡忧伤与沉思,雨水的倾泻似乎在呼应着他心中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夜晚的思考,展现了对人生、时光及情感的深刻反思,情感真挚而深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病多渐减灯前课:随着身体的疾病增多,读书的时间也逐渐减少,表现了诗人面对身心疲惫的感叹。
  2. 老甚都忘枕上愁:年纪渐长,连心中的烦恼都已忘却,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释然。
  3. 一段高情谁会得:感叹自己的高尚情感无人能理解,表达了内心的孤寂。
  4. 卧听檐雨泻清秋: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檐下的雨水流淌,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秋夜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比,例如“灯前课”与“枕上愁”,形成鲜明对照。
  • 拟人:雨水似乎在倾诉诗人的心声,营造出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陆游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情怀的追求,表现了老年人的孤独与思考,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前:象征知识与学习的追求。
  • 枕上愁:代表内心的忧虑与烦恼。
  • 檐雨:象征孤独与思考,传递出秋夜的静谧与清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是什么?
    A. 快乐
    B. 感伤
    C. 激动

  2. “一段高情谁会得”的意思是?
    A. 高尚的情感无人理解
    B. 生活的快乐
    C. 对未来的希望

  3. 诗中“卧听檐雨”的意象传递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安静与思考
    C. 悲伤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杜甫

诗词对比:

陆游的《雨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思考,但陆游更侧重于对现实的感慨,而李白则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