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李通奉韵见招
作者: 洪皓 〔宋代〕
原文展示:
万里流离只一身,
东西南北与谁亲。
登高且伴高僧话,
揖孟怀陶任世人。
白话文翻译:
在漫长的流离生涯中,只有我一人,
在东西南北之间,谁能与我亲近?
我登高望远,和高僧谈论人生,
向孟子和陶渊明致敬,任凭世人评说。
注释:
- 万里流离:指长时间的漂泊与流离,形容生活的不安定。
- 只一身:只有我一个人,强调孤独感。
- 东西南北:指四面八方,形容身处的环境复杂。
- 高僧:指有德行的僧人,通常指修行人。
- 揖:作礼,表示尊敬。
- 孟怀陶:指孟子(孟轲)和陶渊明,二人均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文学家,代表了高尚的品德与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皓,字伯华,号逸民,宋代诗人,生平经历丰富,曾经历经宦海沉浮,作品多描写人生感悟、隐逸思想,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洪皓的漂泊生涯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在面对世事纷扰时的孤独感与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诗歌鉴赏:
洪皓在《次李通奉韵见招》中,通过对自身漂泊生涯的感慨,展现了一个人在复杂社会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渴望。首句“万里流离只一身”道出了作者的漂泊无依,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大海中,四周没有亲近的人,这种孤独感令人心生共鸣。而“东西南北与谁亲”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表达出在多元环境中难以找到归属感的无奈。
接下来的“登高且伴高僧话”,诗人选择与高僧对话,展现了他对高尚人格的向往,借此寻求心灵的慰藉。高僧的智慧与宁静,成为他在喧嚣世界中寻求内心平静的依靠。最后一句“揖孟怀陶任世人”,则是对古代隐士孟子和陶渊明的致敬,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愿意超然物外、任凭世俗的评价。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将个人的孤独感、对理想的追求与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流离只一身:描述自身的孤独与漂泊,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 东西南北与谁亲:强调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缺乏亲近的人和归属感。
- 登高且伴高僧话:选择与高僧为伴,寄托对智慧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 揖孟怀陶任世人:向古代理想人格致敬,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既对世事不屑一顾,也渴望追求更高的理想和境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东南西北”与“高僧话”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流离与亲近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 象征:高僧象征智慧和内心的平静,孟子和陶渊明则象征理想人格与超然的生活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出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与对高尚人格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流离:象征漂泊与无依,表达了生活的不安定。
- 高僧:象征智慧与内心的宁静,体现对理想的追求。
- 孟怀陶:象征古代高人的理想与超然,表达对优秀人格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僧”主要象征什么? A. 智慧与宁静
B. 富贵与荣华
C. 亲情与友情
答案:A. 智慧与宁静 -
洪皓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对世俗的追求
B. 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C. 对金钱的渴望
答案:B. 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
“万里流离只一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幸福快乐
B. 孤独无助
C. 自由自在
答案:B. 孤独无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 李白《月下独酌》:描绘孤独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洪皓《次李通奉韵见招》与李白《月下独酌》对比:两者均表达了对孤独的感受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洪皓更倾向于对高尚品德的致敬,而李白则多表现出个人的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唐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