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时间: 2025-01-27 03:56:43

待月中秋上古城,迥然光掩别宵明。

野人望久翻惆怅,无奈浮云灭又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待月中秋上古城,
迥然光掩别宵明。
野人望久翻惆怅,
无奈浮云灭又生。

白话文翻译:

在中秋的夜晚,我静待明月升起于古城之上,
月光照耀,仿佛只剩下这一轮明亮的月亮,
野外的人望着月亮,心中怅惘已久,
无奈的是,浮云时隐时现,明月也常常被遮掩。

注释:

  • 待月:等待明月升起。
  • 中秋:指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
  • 古城:古老的城市,这里可能指代某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 迥然:形容光明与其他光源的不同,显得格外明亮。
  • 光掩:光辉遮掩,意指月光的明亮掩盖了其他的光芒。
  • 别宵明:分别于其他的夜晚的光明。
  • 野人:指住在乡野的人,可能是诗人自己或他人的象征。
  • 惆怅:忧愁、伤感。
  • 浮云:形容变化不定的云彩,象征人生的无常。

典故解析:

  • 中秋:古代文人常以月亮抒发情感,中秋节更是赏月的佳期。
  • 古城:可能暗指历史的沧桑,古城的静谧与月光的映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阆是宋代著名的词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感受,风格婉约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中秋,正值赏月佳节,诗人或在古城中独自观月,感受到月光的清冷与浮云的无常,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中秋月》是潘阆在中秋佳节时写的一首诗,展现了他对月亮的深切思考与感悟。首句“待月中秋上古城”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夜晚,古城的意象不仅营造出一种历史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中秋的月亮,象征着团圆与思念,但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

“迥然光掩别宵明”一句,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明月的清澈与其他光源的微弱,月亮的光辉使得周围的光芒显得暗淡无光。这里的“光掩”更是形成了一种孤独感,因为在这片光辉中,诗人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被世事隔绝的孤寂。

接下来的“野人望久翻惆怅”,将情感引入个人层面,表现了对自然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感慨。野人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在世俗生活中感到孤独的人,他们对月亮的凝视,反映出内心深处的惆怅与无奈。

最后一句“无奈浮云灭又生”,则是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浮云的变化象征着生命中的起伏,明月虽美,却也无法长久,正如人生中的种种。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深邃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孤独、思念、人生无常的感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待月中秋上古城:诗人静静等待中秋的明月升起于古城之上,描绘出一种静谧而庄重的氛围。
  2. 迥然光掩别宵明:明亮的月光在古城上空显得格外清晰,掩盖了其他夜晚的光芒。
  3. 野人望久翻惆怅:在野外的人长时间凝视着月亮,心中生出无限的惆怅与忧愁。
  4. 无奈浮云灭又生:浮云时隐时现,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尽管期盼却总是无法拥有长久的美好。

修辞手法:

  • 对比:明月与其他光源的对比,体现出月光的独特与孤独。
  • 隐喻:浮云象征人生的变化与无常。
  • 拟人:将“浮云”赋予生命,使其有了“灭又生”的特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孤独与思考,诗人在中秋的夜晚,独自面对明月,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团圆、思念与孤独。
  • 古城:象征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流逝。
  • 浮云:象征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哪个节日写的这首诗?

    • A. 春节
    • B. 中秋
    • C. 端午
  2. “浮云灭又生”中的“浮云”象征什么?

    • A. 美好生活
    • B. 人生的无常
    • C. 明月
  3. 诗中的“古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是关于月亮的诗,但李白更强调思乡之情,而潘阆则是对人生的思索。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月光下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主题更偏向于亲情,而潘阆则是对存在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