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罗浮月白海无尘,玉树琼林处处春。
半夜禹陵风雨作,屋梁飞动欲生鳞。
白话文翻译:
罗浮山的夜晚,月光照耀,海面上没有一丝尘埃,仿佛春天的气息无处不在,树木如玉,林木如琼。半夜里,禹陵山上传来风雨声,屋梁在风雨中摇动,似乎要生出鱼鳞一般。
注释:
- 罗浮:指罗浮山,位于广东省,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 月白:形容月光明亮,颜色如白。
- 尘:指灰尘,代表污浊,诗中表示环境清新。
- 玉树琼林:形容树木的美丽,玉树指白玉般的树,琼林则是美好的林木。
- 禹陵:指的是大禹的陵墓,禹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
- 飞动欲生鳞:形容屋梁因风雨而摇动,像是要长出鱼鳞一样的状态。
典故解析:
- 大禹治水:大禹是古代的治水英雄,禹陵则是祭祀他的地方,诗中提到的风雨可能暗示自然的力量与治水的艰辛。
- 月白海无尘:强调环境的清幽与宁静,常用于描写理想的自然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著名诗人、画家,以山水花鸟画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题材多样,有着鲜明的个性,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素梅》系列诗作是在王冕隐居期间创作的,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关注,以及在社会动荡背景下的内心感受。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素梅 其七》以清丽的意象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首句“罗浮月白海无尘”设置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月光如水,海面清澈,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玉树琼林处处春”的描写,将自然的生机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春天的包围中,生机盎然。
然而,诗的转折出现在“半夜禹陵风雨作”,这句引入了动感,打破了前面的宁静,暗示风雨将至,给人以紧张感。最后一句“屋梁飞动欲生鳞”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风雨的猛烈,屋梁在风雨中摇摆,似乎要生出鱼鳞,隐含了自然之力的巨大与不可抗拒。
整首诗在清新与动荡之间取得了平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复杂情感。自然的美丽与风雨的来临,恰恰是人生的缩影,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罗浮月白海无尘: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海面上,显得格外清澈。
- 玉树琼林处处春:通过美丽的自然意象,表现春天的到来,生机勃勃。
- 半夜禹陵风雨作:突转为风雨交加的场景,展示自然的另一面。
- 屋梁飞动欲生鳞:通过生动的比喻,传达出风雨的力量与动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屋梁飞动欲生鳞”,将屋梁的摇动比作鱼鳞,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形成了对仗的美感。
- 意象:如“月白”“玉树”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力量。通过对宁静与动荡的描绘,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罗浮:象征高洁与清雅的山。
- 月白:象征宁静与纯洁的夜晚。
- 海无尘: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美好。
- 玉树琼林: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风雨: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禹陵”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陵墓?
- A. 孔子
- B. 大禹
- C. 李白
- D. 杜甫
-
填空题:诗的第一句描绘了一个____的夜晚。
-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风雨是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对/错)
答案:
- B. 大禹
- 宁静
- 错(风雨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冕的《素梅》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有对自然的描绘,但王冕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变化,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体情感与孤独。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冕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冕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