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岂是从容唱渭城,
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
强作春深求友声。
白话文翻译:
这哪里是悠闲地唱着渭城,
其中肯定有不平的鸣叫。
可怜太阳已偏西却忍受饥饿的面容,
强忍着春天的深情去寻求友人的声音。
注释:
- 岂:表示反问,意为“难道”。
- 从容:形容态度从容不迫,也可理解为悠闲。
- 渭城:指渭水边的城市,多为古地名,常与离别相关。
- 不平鸣:指心中不满的声音或情绪。
- 可怜:表示怜悯、同情。
- 日晏:指太阳偏西,时间接近傍晚。
- 忍饥面:指忍受饥饿的面容,形容人因饥饿而显得憔悴。
- 强作:勉强表现,努力装作。
- 春深:春天已深,暗指季节的变化和情感的深沉。
- 求友声:渴望友人的声音,指对交友的期待。
典故解析:
“渭城”常与离别之情相关,尤其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提到的“白日依山尽,苍苍云海间”,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惆怅与思念。诗中提到的“日晏”和“忍饥面”,则反映了诗人对生存困境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希文,号石湖,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乡村生活为题材,作品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咏河市歌者》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诗人通过描绘歌者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感慨和对友谊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孤独。
诗歌鉴赏:
《咏河市歌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在短短的四句中传达了深刻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诗的开头“岂是从容唱渭城”便引人深思,歌者并非悠闲自得,而是在内心深处有种不平的鸣叫,暗示了对生活的不满与困境的反思。接着“可怜日晏忍饥面”,描绘出歌者日渐消瘦的样子,伴随着夕阳的余晖,令人倍感心痛。这一描写不仅是对歌者的同情,也是对社会底层生存状态的深刻揭示。最后一句“强作春深求友声”,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与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尽管面临困境,仍然希望能通过歌声找到心灵的寄托。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极为真实,直指人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理解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岂是从容唱渭城:反问句,意在说明歌者的心情并不轻松闲适。
- 个中当有不平鸣:暗示歌者心中有不满与愤怒,歌声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
- 可怜日晏忍饥面:展现歌者的困境,日暮时分却饥肠辘辘,令人同情。
- 强作春深求友声:即使面临困境,仍想借春天的美好去寻找友人的声音,表达了一种乐观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反问:通过“岂是”引导读者思考。
- 对比:歌者的内心挣扎与春天的美好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深度。
- 拟人:将“求友声”拟人化,体现了对友情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反思与对友谊的渴望,展现了在困境中仍要追求美好生活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渭城:象征孤独与离愁。
- 日晏: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忍饥面:表现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 春深:象征希望与友谊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诗中提到的“渭城”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离愁
C. 自由 -
“日晏”在诗中指什么时间? A. 清晨
B. 正午
C. 傍晚 -
诗中描述歌者的状态是? A. 悠闲自得
B. 忍饥受冻
C. 高歌猛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对友谊的思念。
- 李白《送友人》:展现了友情与离别的主题。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咏河市歌者》与李白的《送友人》都表达了对友情的渴望,但前者更注重社会现实的反映,而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了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