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沙》

时间: 2025-01-11 14:31:47

夕阳明远帆,高浪兀孤屿。

绵绵淮山来,闪闪沙鸟去。

落木两山家,炊烟南北渡。

眉伸击汰行,梦愕阻风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夕阳明远帆,高浪兀孤屿。绵绵淮山来,闪闪沙鸟去。落木两山家,炊烟南北渡。眉伸击汰行,梦愕阻风处。

白话文翻译:

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帆船,高浪拍打着孤零的岛屿。绵延的淮山在远方起伏,闪烁的沙鸟飞往远方。落叶满山,家家户户的炊烟在南北之间飘荡。眉头微微皱起,船行在阻风的地方,梦中惊醒。

注释:

  • 夕阳: 太阳下山时的光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远帆: 远处的船帆,代表着归航或者出发的渴望与旅途的遥远。
  • 高浪兀孤屿: 高大的海浪冲击着孤独的小岛,表现出自然的壮丽与孤寂。
  • 绵绵淮山: 指淮河沿岸的山脉,形状如绵,展现出大自然的连绵起伏。
  • 闪闪沙鸟: 指在沙滩上飞翔的小鸟,充满生机与活力。
  • 炊烟: 家庭的烟火气,象征着人间的温暖与生活的气息。
  • 眉伸击汰行: 意指在行船途中,眉头因风而皱,表现出行旅中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平,号石湖,江苏常州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作为一位政治家,范成大一生致力于为民服务,其作品多描绘乡土风景,富有生活气息,语言优美而质朴。

创作背景:

《长风沙》创作于南宋时期,范成大在此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人生旅途的感悟,这一时期诗人多游历山水,感受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短暂,诗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沉淀。

诗歌鉴赏:

《长风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夕阳、西风与水波的画面,展现了行船途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思考。首联“夕阳明远帆,高浪兀孤屿”通过明亮的夕阳与高耸的浪涛形成鲜明对比,既有温暖的光辉,又有凶险的海浪,生动地描绘出旅途中那种既美丽又孤独的情境。接着,诗人以“绵绵淮山来,闪闪沙鸟去”描绘了远山近鸟的景象,给人以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感觉,仿佛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自然的和谐。

中间的“落木两山家,炊烟南北渡”则将自然与人文结合,炊烟的袅袅升起,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勤劳的生活与对家的思念。最后的“眉伸击汰行,梦愕阻风处”则表现了旅途中的艰辛,尤其是风的阻碍和对梦的惊醒,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沉重与哲思。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象与深邃的人生感悟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理解与思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夕阳明远帆: 描绘夕阳下远方的帆船,寓意远行与归宿。
  • 高浪兀孤屿: 强调孤独的岛屿被高浪拍打,象征生活中的孤独感。
  • 绵绵淮山来: 表达山脉的绵延,象征着稳定与永恒。
  • 闪闪沙鸟去: 小鸟的飞翔象征自由与生机。
  • 落木两山家: 描绘落叶与山间的家,象征着思乡与根。
  • 炊烟南北渡: 炊烟的飘荡连接南北,象征生活的琐碎与温暖。
  • 眉伸击汰行: 描绘旅途中的艰辛与困扰,表现出行者的无奈。
  • 梦愕阻风处: 反映内心的挣扎与对生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高浪”比喻生活的波折。
  • 拟人: “炊烟南北渡”赋予炊烟以人的行为,表现生活的气息。
  • 对仗: 整首诗尽量保持对仗工整,增强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旅途”与“自然”展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家乡的眷恋,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远帆: 代表旅途与归宿。
  • 高浪: 体现出人生的波折与艰辛。
  • 孤屿: 象征孤独与思考。
  • 淮山: 象征稳定与根基。
  • 炊烟: 代表家庭与温暖。
  • 沙鸟: 象征自由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夕阳明远帆”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归宿感 B. 孤独感 C. 自由感
  2. “高浪兀孤屿”中的“孤屿”象征着什么? A. 热闹 B. 亲情 C. 孤独
  3. 诗中提到的“炊烟”主要象征了什么? A. 战争 B. 温暖的家庭 C. 自然灾害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诗词对比:

  • 《长风沙》 vs. 《登高》(杜甫)
    • 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受与人生的思考,但《长风沙》更侧重于旅途与孤独感,而《登高》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过往的追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词三百首》
  • 《中华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