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读谷梁传二首 其二
作者: 权德舆 〔唐代〕
原文展示
忆昔溴梁会,岂伊无诸侯。
群臣自盟歃,君政如赘旒。
有力则宗楚,何人复尊周。
空文徒尔贬,见此眦血流。
白话文翻译
我回忆起当年的溴梁会议,难道是没有诸侯参加吗?
群臣自愿在一起结盟,国君的政权就像附着的纱带。
有力量的就尊奉楚国,谁还会尊重周朝?
空洞的文书徒然被贬低,看到这一切我不禁流下热泪。
注释
- 溴梁:指古代的会议地点,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发生地。
- 盟歃:结盟时以血饮盟的仪式,表示誓言的坚定。
- 赘旒:形容君主的政权像附着的纱带,隐喻其政权不稳。
- 宗楚:指尊奉楚国。
- 尊周:指尊重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
- 空文:指没有实际意义的文书或言辞。
典故解析
“溴梁会议”是古代诸侯国之间进行会盟的重要场所,代表着政治权力的聚集与分配。诗中提到的楚国和周朝,分别代表了当时强大的地方势力和历史上曾经的正统王朝,反映出政治权力的更替与社会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字仲明,号青丘,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大约生于公元730年,卒年不详,曾任职于朝廷,诗歌题材广泛,特别擅长描写政治和历史,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政治动荡、权力中心的变迁之际,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对古代政治会议的追忆,以及对当今政治现状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溴梁会议的回忆,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开头以“忆昔”引入,显示出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诸侯联合的感慨,暗含对当今缺乏团结的批判。接着“群臣自盟歃”的描写,展现了政治中的忠诚与誓言,然而“君政如赘旒”则揭示了政治的不稳定与虚弱,表明君主的权威正在受到挑战。
“有力则宗楚,何人复尊周”两句直指当时的权力结构,强者如楚国横行,而周朝的正统性已不复存在,预示着历史的变迁和权力的失落。最后“一文徒尔贬,见此眦血流”,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虚伪和无力的痛心,流泪之情更是体现了他对国家前景的忧虑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昔溴梁会,岂伊无诸侯。
回忆溴梁会议,难道没有诸侯参加吗?- 诗人通过回忆引出主题,强调当时的盛况。
-
群臣自盟歃,君政如赘旒。
群臣自愿结盟,君王的政权却如附着的纱带。- 表现了群臣的忠诚与君主政权的脆弱。
-
有力则宗楚,何人复尊周。
强者尊奉楚国,谁还会尊重周朝?- 反映了政治权力的更替与历史的无情。
-
空文徒尔贬,见此眦血流。
空洞的文书徒然被贬,看到这一切我不禁流泪。- 诗人在此处情感达到顶点,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君政如赘旒”,通过比喻表达政权的虚弱。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有力则宗楚,何人复尊周”,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会议的回忆,揭示了政治的变迁和历史的无情,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现状的失望和对未来的忧虑,主题包含对传统价值的呼唤与对现实的批判。
意象分析
- 溴梁:象征着历史的辉煌与政治的聚合。
- 群臣:代表忠诚和誓言,是对国家和王权的支持。
- 楚国与周朝:分别象征着权力的强盛与衰退,反映了历史的更替。
- 血流:象征着对国家现状的痛心与悲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溴梁”是指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会议地点
C. 一位历史人物 -
“群臣自盟歃”中的“盟歃”是什么意思? A. 结盟的仪式
B. 食物的名字
C. 一种游戏 -
诗歌表达了对哪种政治状况的批判? A. 强盛的君主
B. 虚弱的政权
C. 和平的局面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诗作,表达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盼。
- 《登高》:同样反映忧国忧民情怀。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但权德舆更侧重于历史变迁的叹息,杜甫则更强调当下的困境和对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经典唐诗选集,包含权德舆的作品。
- 《唐诗鉴赏辞典》:对唐诗的详细解析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