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时间: 2025-02-04 16:12: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外芳期,樽前嫩约,十年怕忆霜风。
雨暗云深,等閒消却香浓。
痴情忍便无馀念,抛恩怨转瞬都空。
泣花丛。万树千株,尽是愁红。
无常世相终难问,叹魂迷枕蝶,影畏杯弓。
路隔人天,蓬山望断千重。
凭谁为解三生孽,道今生何事相逢。
渺苍穹。碧落黄泉,此恨难穷。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与美好时光的约定,酒杯前的轻言细语,十年来我害怕回忆那寒冷的秋风。
雨暗云深,轻易消散了浓郁的香气。
痴情人忍耐着没有了多余的念头,抛弃恩怨转瞬间都变得空无。
在花丛中泣泪,万树千株,尽是愁苦的红色花朵。
无常的世事终究难以追问,叹息着魂魄迷失在枕边,影子畏惧着杯中的弓影。
道路隔着人天,遥望蓬莱山,千重山峦都已望断。
凭谁来解开三生三世的孽缘,今生何事能够再相逢。
渺茫的苍穹,碧落与黄泉之间,这份恨意难以穷尽。
注释:
- 芳期:指美好的约定,通常与爱情相关。
- 樽前嫩约:酒杯前的轻言细语,指两人饮酒时的约定。
- 十年怕忆霜风:回忆十年间的冷风,象征着过去的痛苦。
- 痴情:对爱情痴迷,无法自拔。
- 无常世相:世事无常,人生多变。
- 蓬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蛰堪,现代诗人,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融汇传统与现代,表达对生活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充满感慨的氛围中,反映了诗人对过往恋情的回忆与思考,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诗歌鉴赏:
《高阳台》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将对爱情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结合在一起。诗中多次提到的“梦外芳期”,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暗示着现实的失落与无奈。通过对“樽前嫩约”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过去的甜蜜与现实的苦涩。
诗中“十年怕忆霜风”的句子,生动地表达了对往昔的惧怕与逃避,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带来的伤痛。随着诗句的深入,情感愈加浓烈,特别是“泣花丛”一联,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花的怜惜与对爱情的失落感,愁苦的红色花朵成为了失去爱情的象征。
整首诗在描绘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最后的“此恨难穷”道出了诗人对爱情与生命的无奈,表现出一种深沉的伤感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梦外芳期,樽前嫩约:在梦中与美好时光的约定,酒杯前的轻言细语。
- 十年怕忆霜风:回忆十年间的冷风,象征着过去的痛苦。
- 雨暗云深,等閒消却香浓:雨夜阴云密布,轻易消散了浓郁的香气。
- 痴情忍便无馀念:痴情的忍耐让人没有了多余的念头。
- 抛恩怨转瞬都空:抛弃恩怨转瞬间都变得空无。
- 泣花丛:在花丛中泣泪。
- 万树千株,尽是愁红:万树千株,尽是愁苦的红色花朵。
- 无常世相终难问:无常的世事终究难以追问。
- 叹魂迷枕蝶,影畏杯弓:叹息着魂魄迷失在枕边。
- 路隔人天,蓬山望断千重:道路隔着人天,遥望蓬莱山,千重山峦都已望断。
- 凭谁为解三生孽:凭谁来解开三生三世的孽缘。
- 道今生何事相逢:今生何事能够再相逢。
- 渺苍穹:渺茫的苍穹。
- 碧落黄泉,此恨难穷:碧落与黄泉之间,这份恨意难以穷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泣花丛”寓意痛苦与失落。
- 拟人:如“影畏杯弓”,赋予影子以感情。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有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诗中深刻探讨了爱情的脆弱与人生的无常,表现出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传递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期:象征爱情的美好。
- 霜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寒冷。
- 花丛:象征爱情的美丽与脆弱。
- 蓬山:象征理想与幻想。
- 碧落黄泉:象征生死与永恒的隔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樽前嫩约”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约定
B. 难忘的回忆
C. 失落的爱情
D. 未来的希望 -
“十年怕忆霜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怀念
B. 恐惧
C. 快乐
D. 期待 -
诗中的“泣花丛”意象传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失落
C. 愤怒
D. 期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李白的《将进酒》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王蛰堪的《高阳台》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皆表现对爱情的回忆与无奈,但王蛰堪更侧重于对无常人生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王蛰堪诗词选》
-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