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白话文翻译:
试着说说东都的事情,人们的白发愈加增多。
寝园里残留的石马,废弃的殿宇里铜驼在哭泣。
胡人的运势占据了很久,边疆的消息听起来容易出错。
凄凉的旧京女,她的妆发仍旧保持着宣和时期的风雅。
注释:
- 试说:尝试谈论。
- 东都:指的是汴京,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是北宋的都城。
- 添人白发多:人们因战争和动乱而愁苦,导致白发增多。
- 寝园:指的是皇帝的陵寝或墓地。
- 残石马:残破的石雕马,象征着帝王的衰亡。
- 废殿泣铜驼:废弃的宫殿和铜驼雕像,表明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 胡运:指北方胡人(如契丹、女真等)的入侵与统治。
- 边情:边疆的事情,常指战争与动乱。
- 凄凉旧京女:形容那些依旧在旧都生活的女子。
- 妆髻尚宣和:指她们的发饰仍旧保留宣和时期(北宋仁宗时期)的风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梦得,号青莲,南宋著名词人、诗人,出身于士族,曾任职于官府,因其丰富的政治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东都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故土的怀念。
诗歌鉴赏:
《北来人》是刘克庄以极具现实感的笔触,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悲凉。开篇的“试说东都事”,似乎是一个随意的引入,但却隐含了深重的历史重担。白发的增多,既是岁月的流逝,也是人们经历苦难后的无奈。接下来的“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通过形象的物象描绘,展现了昔日辉煌的消逝与如今的凋零。
“胡运占难久”,聚焦于边境的动荡,历史的变迁让人感到无奈和悲哀。最后一句“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更是通过对京城女性的描写,表现了历史的延续与人们的倔强。她们虽然身处困境,却依旧保持着昔日的风范,这既是对历史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充满了历史感和现实感,刘克庄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体的悲惨和历史的变迁交织在一起,展现出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对故土的深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试说东都事:引入主题,提到东都的事情,暗示时局动荡。
- 添人白发多:人们因为忧愁而白发增多,反映社会的苦难。
- 寝园残石马:象征权力和荣耀的消逝。
- 废殿泣铜驼:哀叹昔日辉煌的衰退。
- 胡运占难久:指北方民族的侵扰,使国人苦不堪言。
- 边情听易讹:边疆的消息常常失真,反映了信息的不畅。
- 凄凉旧京女:强调旧都女性在困境中仍坚守的姿态。
- 妆髻尚宣和:她们的妆发仍旧保持昔日的风采,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残石马”、“泣铜驼”比喻衰败的王朝。
- 对仗:句子结构严谨,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 拟人:使无生命的物体(铜驼)具有人类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全诗在描绘历史沧桑的同时,表现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社会现状的悲痛,揭示了战争对于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意象分析:
- 东都:象征着历史的辉煌与衰落。
- 白发:代表着人们的忧愁和岁月的无情。
- 石马、铜驼:象征着王朝的衰败与昔日的荣耀。
- 旧京女: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与对故土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东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南京
- C. 开封
- D. 洛阳
-
以下哪一句描绘了昔日的辉煌?
- A. 添人白发多
- B. 寝园残石马
- C. 胡运占难久
- D. 妆髻尚宣和
-
诗中描绘的“铜驼”是用来象征什么?
- A. 繁荣
- B. 瘟疫
- C. 战争
- D. 衰败
答案:
- C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北来人》和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但刘克庄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为宏观,讨论国家的命运与民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刘克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