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山作》

时间: 2025-01-10 19:29:35

城郭经寒近佛生,偶来高顶作山行。

竹房冷落无僧在,独倚阑干听晚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郭经寒近佛生,偶来高顶作山行。竹房冷落无僧在,独倚阑干听晚莺。

白话文翻译: 城郭经历了寒冷,仿佛接近了佛的诞生,偶然来到高山顶上进行山行。竹房冷冷清清,没有僧人在,独自依靠着栏杆听着傍晚的黄莺。

注释:

  • 城郭:指城市的外墙,这里泛指城市。
  • 经寒:经历寒冷。
  • 近佛生:接近佛的诞生,这里可能指接近佛教的清净境界。
  • 高顶:山顶。
  • 竹房:用竹子搭建的房屋,常指僧人的住所。
  • 冷落:冷清,无人居住。
  • 阑干:栏杆。
  • 晚莺:傍晚的黄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师秀,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景物和隐逸生活。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山行中,感受到城市的喧嚣与山间的宁静对比,从而产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寒冷的季节,诗人偶然来到山顶,看到竹房冷清,无僧人在,感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通过听晚莺来表达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城市与山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城郭经寒近佛生”,用“经寒”形容城市的冷清,而“近佛生”则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清净境界。第二句“偶来高顶作山行”,诗人偶然来到山顶,进行山行,这里的“偶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一种随和态度。后两句“竹房冷落无僧在,独倚阑干听晚莺”,描绘了竹房的冷清和无僧人的景象,诗人独自依靠栏杆,听着傍晚的黄莺,这里的“独倚”和“听晚莺”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亲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城郭经寒”和“近佛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城市喧嚣的厌倦和对清净境界的向往。
  • 第二句“偶来高顶作山行”,诗人偶然来到山顶,进行山行,这里的“偶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一种随和态度。
  • 第三句“竹房冷落无僧在”,描绘了竹房的冷清和无僧人的景象,这里的“冷落”和“无僧在”都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第四句“独倚阑干听晚莺”,诗人独自依靠栏杆,听着傍晚的黄莺,这里的“独倚”和“听晚莺”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亲近。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城市与山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 拟人:“近佛生”将城市的冷清拟人化为接近佛的诞生,增强了诗意的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喧嚣的厌倦。通过对比城市与山间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清净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亲近。

意象分析:

  • 城郭:城市的象征,代表了喧嚣和尘世。
  • 高顶:山顶,代表了宁静和超脱。
  • 竹房:僧人的住所,代表了清净和隐逸。
  • 晚莺:傍晚的黄莺,代表了自然的声音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城郭经寒”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城市经历了寒冷 B. 城市接近了佛的诞生 C. 城市变得冷清 答案:A

  2. 诗中的“竹房冷落无僧在”描绘了什么景象? A. 竹房热闹有僧人在 B. 竹房冷清无僧人在 C. 竹房温暖有僧人在 答案:B

  3. 诗中的“独倚阑干听晚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孤独和寂寞 B. 宁静和对自然的亲近 C. 喧嚣和对城市的厌倦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是表达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赵师秀的这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地描绘了山居的具体景象,而赵师秀的诗则更多地通过对比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中国古代诗歌选》、《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