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湖景》

时间: 2025-01-10 22:52:57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

会看光满万家楼。

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

只将菱角与鸡头。

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
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
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湖边美丽的自然景色:古老的岸边开满了青葑,新开辟的水渠流淌着碧绿的水流。这里的光辉照亮了万家灯火的楼宇,令我想起了往年在西州的路途。佳节时节连绵的梅雨,让我寄情于那只随波漂流的叶舟。此时,水面上的菱角与鸡头并存,更有明月照耀着千顷湖面,令人留连忘返。

注释:

  • 青葑:一种水生植物,常生于水边,象征生命与生机。
  • 碧流:清澈而碧绿的流水,体现了自然之美。
  • 万家楼:形容灯火辉煌的城市景象。
  • 扶路:指沿着道路行走,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 梅雨:指梅子成熟时节的降雨,象征着时节的变化。
  • 叶舟:比喻随水漂流的小船,象征漂泊与寄托。
  • 菱角与鸡头:水中植物,寓意自然的丰饶。
  • 千顷:形容湖面广阔,令人心旷神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情感描写。苏轼在诗歌中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流亡期间,诗人身处自然之中,感受到湖光山色的美丽,与内心的伤感形成对比,发出深沉的思索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南歌子·湖景》描绘了湖边的自然风光,体现了诗人苏轼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从“古岸开青葑”开始,诗人便用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秀丽的湖景画卷,古老的岸边与新开水渠的对比,象征着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接下来的“会看光满万家楼”则通过灯光的描绘,展现了人间的繁华与生机,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中,诗人引入了个人的回忆,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怀念,突显了时光流逝的主题。佳节连梅雨的描写则传达了季节的变迁,诗中“寄叶舟”一语,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寄望。

最后几句以“菱角与鸡头”及“月明千顷”点明湖面之景的丰盈与宁静,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交织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绪,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岸开青葑:描绘湖边古老的岸堤上长满了青葑,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2. 新渠走碧流:新开辟的水渠流淌着碧绿的水,象征着新生与活力。
  3. 会看光满万家楼:光辉照耀着万户人家,展现了城市的繁华与温馨。
  4. 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回忆往年在西州的路程,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5. 佳节连梅雨:佳节时节的梅雨,暗示着时令的变化与人生的流转。
  6. 馀生寄叶舟:用叶舟寄托余生的情感,体现了对生活的思索与理想。
  7. 只将菱角与鸡头:水中菱角与鸡头的并列,象征着自然的丰饶。
  8. 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月光照耀下的湖面宽广无垠,令人陶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叶舟比作人生的寄托,暗示漂泊与无常。
  • 对仗:如“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丰富的情感与意境。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湖光山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流转的思索,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葑:象征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和谐美。
  • 碧流:代表清澈的水流,寓意纯净与宁静的心境。
  • 万家楼:象征人间的繁华与温暖的生活。
  • 叶舟:寄托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理想。
  • 菱角与鸡头:代表丰盈的自然,象征生活的多样与丰富。
  • 月明千顷:象征宁静与美好的夜晚,给人以无限遐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古岸开青葑”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 A. 古老的墙壁
    • B. 湖边的植物
    • C. 城市的灯光
  2. “佳节连梅雨”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冬季
  3. 诗中提到的“叶舟”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理想
    • B. 自然的丰饶
    • C. 过去的回忆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两位诗人在自然描写上的共通点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强调个体的豪情壮志,而苏轼则更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