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筝旋品。不用缠头千尺锦。
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
为公少止。起舞属公公莫起。
风里银山。摆撼鱼龙我自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以及在音乐中获得的内心宁静。词中提到的“银筝”象征着优雅的音乐,不需要用华丽的装饰来包裹。作者的灵感如泉水般涌出,经过音乐的洗涤,将过往的烦恼一扫而空。接着,作者邀请朋友一同舞蹈,但又提醒对方不要起舞,显示出一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最后一句描绘了在风中舞动的银山,象征着自由和洒脱。
注释
- 银筝:一种古代弹拨乐器,音色清脆悦耳,常用来表现优雅的情感。
- 千尺锦:形容华丽的装饰品,强调不需要外在的修饰。
- 妙思如泉:比喻灵感涌现,生动而自然。
- 闲愁:指无所事事的忧虑和烦恼。
- 属公:指向朋友或公君请教或请其参与。
- 银山:形容银色的山,可能是指自然景观,也可能象征精神的高远和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任政治家。其词风豪放,兼具清新和深邃,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词可能是苏轼在经历了政治风波、人生起伏后所作,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内心挣扎后,他通过音乐找到了宁静与自我。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银筝”开篇,立即设置了优雅而清新的基调,象征着音乐的纯净和心灵的洗涤。词中提到的“千尺锦”暗示着外在的繁华并不必要,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感受和表达。接着,通过“妙思如泉”的比喻,苏轼传达了灵感和艺术创作的自然流淌,显示出他在音乐中感受到的自由与快乐。
“闲愁”一词则反映了作者在过去十五年中所经历的心境变化,仿佛在抒发一种在时间流逝中所积累的忧愁,但又通过音乐的力量得以释然。接下来的“起舞属公公莫起”则表现出一种幽默和轻松,尽管邀请朋友同乐,但又让他不要起舞,突显了作者自我陶醉的状态。
最后一句“风里银山”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银色的山在风中摇曳,仿佛与音乐共舞,渲染出一种自由洒脱的境界。整首词既有对音乐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哲思,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银筝旋品:描写乐器,暗示音乐的美好。
- 不用缠头千尺锦:强调内在的艺术魅力,不需外在的装饰。
- 妙思如泉:灵感源源不断,表达创作的自然而然。
- 一洗闲愁十五年:通过音乐洗去过往的忧愁,表现心灵的释放。
- 为公少止:邀请朋友参与,但又表现出自我的独立。
- 风里银山:生动的意象,象征自由和洒脱的境界。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妙思如泉”,形象生动地表达灵感的涌现。
- 对仗:词句对称,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将音乐和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音乐的描绘,传达出一种闲适、自由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银筝:象征音乐与艺术的纯粹。
- 闲愁:象征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
- 风里银山: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银筝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声音的嘈杂
B. 音乐的优雅
C. 外在的装饰
D. 忧愁的源泉 -
填空题:诗中提到“妙思如____”,形容灵感的涌现。
-
判断题: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外在繁华的追求。(对/错)
答案:
- B
- 泉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清照在音乐和自然的描绘上都表现出深厚的情感,但苏轼更强调自由的洒脱,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细腻的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