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堂春夜》
时间: 2025-01-27 04:15: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堂春夜
作者: 陆游 〔宋代〕
南楼紞紞下疏更,一点纱笼满院明。
映月疏梅入帘影,读书樨子隔窗声。
呻吟药裹身宁久?汛扫胡尘意未平。
草檄北征今二纪,山城仍是老书生。
白话文翻译:
在南楼的轻纱帐下,灯光微弱,夜色清冷,一点点灯光洒满院子。
月光映照着稀疏的梅树,透过窗帘的影子,传来读书声和樨子的香味。
我身裹药物,呻吟不止,何时才能久安?
虽然扫去了胡人的尘埃,但心中的忧虑依然未平。
北征的战书已发出二十年,山城依旧是个老书生。
注释:
- 疏更:指轻薄的纱帐。
- 樨子:一种植物,指樨木,常用来做香料。
- 呻吟药裹:指因病痛而呻吟,身体被药物包裹。
- 汛扫胡尘:指清扫掉外族(胡人)带来的尘土,寓意清除外敌。
- 草檄:指发出的征战文书,草拟的文书。
- 二纪:指二十年,纪指时间的单位。
典故解析:
- 胡尘:历史上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如契丹、金人等)的侵扰,象征着战乱与不安。
- 老书生:指诗人自己,常用来形容那些有知识但未能施展才华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作品涉及诗、文、词、赋等多个领域。其诗风豪放、沉郁,常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失落。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当头,陆游对国家的忧思与个人生活的困顿交相辉映,表现出他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燕堂春夜》是陆游在春夜中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孤独书生在春夜中的思考与感慨。诗的开头以“南楼”引出,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而“一点纱笼满院明”则用微弱的灯光与夜色形成对比,突显了夜的寂静与书生的孤独。
接着,诗人描绘了窗外的梅花与读书声,暗示着知识与自然的和谐,然而在这种和谐之下,诗人内心却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后半部分提到“呻吟药裹身宁久”,表现出他对病痛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此时,虽然胡人的威胁已被扫除,但心中的愁苦依然未曾平息。
最后一句“草檄北征今二纪”,则是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北方征战的思考与对自己身份的感慨,构成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与个人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陆游身为书生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一种对国家的关切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楼紞紞下疏更:描绘诗人身处南楼,轻纱帐下,夜色清冷。
- 一点纱笼满院明:微弱的灯光洒满院子,形成温暖与寂静的对比。
- 映月疏梅入帘影:月光照映梅树,窗帘影子摇曳生姿,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读书樨子隔窗声:传来读书声和樨子的香气,象征着学习与自然的交融。
- 呻吟药裹身宁久?:身体因病痛而呻吟,表达对健康的渴望。
- 汛扫胡尘意未平:尽管外敌已被清扫,内心的忧虑仍然未解。
- 草檄北征今二纪:北方征战已过去二十年,反思历史的沉重。
- 山城仍是老书生:山城依旧,自己却仍是个未能施展才华的书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映月疏梅”与“读书樨子”,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意象:通过“梅”、“樨子”等自然意象,表现春夜的幽静与诗人的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陆游作为爱国诗人的深刻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楼:象征书生的隐逸生活。
- 月光:象征清冷与孤独。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
- 樨子:象征书香与自然的和谐。
- 药裹:象征身体的虚弱与心灵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南楼”指的是: A. 一座高楼
B. 诗人所住的地方
C. 一种建筑风格 -
“呻吟药裹身宁久”表达了诗人的: A. 对健康的渴望
B. 对国家的忧虑
C. 对未来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胡尘”指的是: A. 外族的侵扰
B. 自然的尘埃
C. 书本的灰尘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陆游的《燕堂春夜》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身处战乱中的忧国情怀,但陆游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杜甫则强调对国家的深切忧虑。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丰富了中国古诗词的表现力。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