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捣衣
作者: 徐铉 〔唐代〕
江上多离别,居人夜捣衣。
拂砧知露滴,促杵恐霜飞。
漏转声频断,愁多力自微。
裁缝依梦见,腰带定应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的离别场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在夜晚捣衣服。轻轻拍打衣料的声音,仿佛能感受到露水的滴落,而急促的杵声又让人担心霜降的来临。时光在漏壶的滴答声中显得格外频繁,愁苦的心情让人感到无力。梦中裁缝的身影,似乎预示着那条腰带必定与往日不同。
注释:
- 捣衣: 古时用杵捣衣物,以去污垢。
- 拂砧: 拂动衣物的砧板,意指捣衣时的声音。
- 露滴: 指露水滴落,象征清晨的宁静。
- 促杵: 急促地捣衣,暗含着心中的焦虑。
- 漏转: 漏壶滴水的声音,象征时间的流逝。
- 裁缝: 制作衣物的人,这里暗指梦想中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铉,字子厚,号澹庵,唐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其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离别情感,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一个离别的夜晚创作,反映了作者对离别情景的感慨和思考。诗中表达了对故人或爱人的思念与忧虑,充满了浓厚的离愁别绪。
诗歌鉴赏:
《赋得捣衣》通过夜晚捣衣的场景,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以“江上多离别”引入,直接点明主题。接下来描绘了捣衣的细节,展现了夜的静谧与孤寂。砧声和杵声的描写,不仅为诗增添了音韵美,同时也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苦。随着时间的流逝,漏壶的滴答声让人感受到愁苦的加深,“愁多力自微”一句,表达了诗人因忧愁而感到无力的感受,情感愈发沉重。最后一句“裁缝依梦见”则转向梦境,蕴含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暗示着离别后生活的变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江上多离别: 开篇即点明主题,强调离别的普遍性。
- 居人夜捣衣: 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拂砧知露滴: 砧声与露水结合,展现自然的清新与夜的静谧。
- 促杵恐霜飞: 杵声急促,暗示着时间的紧迫与心中的焦虑。
- 漏转声频断: 时间的流逝加重了诗人的愁绪。
- 愁多力自微: 愁苦让人感到脆弱无力。
- 裁缝依梦见: 梦中人影的出现,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与不安。
- 腰带定应非: 暗示生活的变化与人际关系的疏远。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拟人: “拂砧知露滴”中的“知”字,使得砧板似乎具有人情味,营造出亲切感。
- 比喻: “愁多力自微”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愁苦的沉重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离别的沉重感受,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安与期待,体现了人对亲情与爱情的依恋。
意象分析:
- 江: 象征离别与流逝的时间。
- 砧与杵: 代表生活的琐碎与劳作,同时也隐喻内心的焦虑。
- 露: 清晨的露水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 霜: 寒霜象征着距离与冷漠,暗示关系的疏远。
- 梦: 梦中的裁缝,象征着对美好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居人夜捣衣”中的“捣衣”指的是什么? A. 做饭
B. 洗衣服
C. 打猎
D. 做工 -
诗中提到的“漏转声频断”是指什么? A. 水流的声音
B. 时间的流逝
C. 风的呼啸
D. 鸟儿的鸣叫 -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A. 幸福生活
B. 离别与思念
C. 自然风光
D. 战争与和平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赋得捣衣》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均描绘了离别的情感,但前者更强调家庭与生活的琐碎,而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自然的景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赋得捣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