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凌云山东坡读书台怀古》
时间: 2025-02-04 16:30: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凌云山东坡读书台怀古
作者: 彭光远
嘉隆翠扑峨眉扫。长江万里回怀抱。
多少劫灰亭不倒。寻遗稿。
当年人在蓬莱岛。晏婴曾祖尼山道。
东坡又忌伊川老。一圣一贤坐枯槁。
休懊恼。用世何如传世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凌云山东坡的读书台上,回忆古人和历史的情景。
“嘉隆翠扑峨眉扫”,高耸的峨眉山被苍翠的云雾环绕;“长江万里回怀抱”,长江蜿蜒流淌,像是怀抱着这片土地。
“多少劫灰亭不倒”,经历了多少风雨灰烬,亭子仍然屹立不倒;“寻遗稿”,我在回忆中寻觅旧时的遗稿。
“当年人在蓬莱岛”,那些曾经在蓬莱岛的人;“晏婴曾祖尼山道”,晏婴的祖先留下的尼山之道。
“东坡又忌伊川老”,东坡(苏轼)与伊川的老者(朱熹)之间的忌讳与对比;
“一圣一贤坐枯槁”,圣人与贤人都已老去,坐在古木下,感叹无奈。
“休懊恼”,不必再感到懊恼;“用世何如传世好”,在这个世上生活,何如将自己的思想传承下来更为好。
注释:
- 嘉隆:可能指历史上某个盛世或盛景。
- 峨眉:指峨眉山,著名的山脉,寓意高远。
- 劫灰:指经历的灾难或磨难,灰烬象征着过往的历史。
- 蓬莱岛: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理想与梦境。
- 晏婴: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以智慧和才能著称。
- 东坡:苏轼的别称,指其文学成就和影响。
- 伊川:指朱熹,代表着儒学的贤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彭光远,现代诗人,以抒情与历史感见长,作品常常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展现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现代社会,诗人站在历史的长河上,回望古人,以此表达对历史的敬仰与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渔家傲》通过描绘自然与历史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名人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嘉隆翠扑峨眉扫”引出自然之美,接着用“长江万里回怀抱”描绘长江的壮丽,体现了大自然的壮阔与人类的渺小。诗中对历史遗迹的追溯,表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诗人在感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时,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怀念与对个人价值的思考。尤其是在“一圣一贤坐枯槁”这一句中,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文化的易逝,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无奈与反思。最后以“用世何如传世好”总结了诗人的思考,强调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出对未来的期望与对历史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嘉隆翠扑峨眉扫:描绘了高耸的峨眉山被翠绿的云雾环绕的美景。
- 长江万里回怀抱:长江的壮丽景色如同在温柔地回抱着大地。
- 多少劫灰亭不倒:经历了许多磨难,亭子依然屹立,象征着文化的坚韧。
- 寻遗稿: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诗人在寻觅古人的遗留之作。
- 当年人在蓬莱岛:回忆曾经在理想之地的人的风采。
- 晏婴曾祖尼山道:提及历史名人的道理与智慧,显示文化的渊源。
- 东坡又忌伊川老:对比两位历史名人的风格与成就,表现出诗人对文化的尊重。
- 一圣一贤坐枯槁:历史的圣贤最终都将老去,留下的只有文化的回响。
- 休懊恼:劝诫自己不必感到遗憾,强调积极向上的态度。
- 用世何如传世好:反思生存的意义,传承思想与文化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江比作怀抱,形象地表现了其壮丽与包容。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峨眉”、“长江”、“蓬莱岛”等,构建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意象。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历史的回望与对文化的思考,表现出对古代先贤的敬仰与对传承文化的重视,传达出一种责任感与希望。
意象分析:
- 峨眉:象征高远与理想,代表着人追求的目标。
- 长江:象征着历史的流动与文化的传承。
- 蓬莱岛:代表着理想与梦境,体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亭子:象征着文化的积淀与历史的承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峨眉”指的是哪个山?
- A. 泰山
- B. 峨眉山
- C. 华山
-
“一圣一贤”分别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 A. 晏婴与苏轼
- B. 苏轼与朱熹
- C. 朱熹与李白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 A. 自然景观
- B. 历史人物
- C.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 李白的《庐山谣》: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彭光远的《渔家傲》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均表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沉思,但彭光远更侧重于对古代人物的追忆,而苏轼则更强调对当下的感受与对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关于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程。
- 彭光远相关研究论文:深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