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修觉山绝胜亭》

时间: 2025-04-27 10:49:17

十寺幽岩万木稠,蜀川一览尽西州。

依微远树低平野,散漫清江吐乱洲。

老眼乍明疑岘首,归心忽动忆槎头。

当年风物悲游子,子笑应同故国愁。

意思解释

留题修觉山绝胜亭

作者:王之望 〔宋代〕

原文展示:

十寺幽岩万木稠,蜀川一览尽西州。
依微远树低平野,散漫清江吐乱洲。
老眼乍明疑岘首,归心忽动忆槎头。
当年风物悲游子,子笑应同故国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远处的寺庙藏在幽静的山岩中,树木茂密得难以计数;我站在高处,能够俯瞰整个蜀川,尽收眼底。远处的微弱树影映衬着平坦的田野,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形成了许多小洲。老眼突然明亮,仿佛看到了岘山的顶端;归心忽然涌动,想起了故乡的筏子。当年那种风光使我感到伤感,而你笑着或许也与我一样思念着故国的愁苦。


注释:

  • 十寺:指十座寺庙。
  • 幽岩:幽静的山岩。
  • 蜀川:指四川地区,意指景色的广阔。
  • 岘首:岘山的山顶。
  • 槎头:指筏子的前端,古时常用来比喻思乡的情景。
  • 游子:指在外游历的人,通常带有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槎头”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提到的“游子”,使人联想到许多古诗中的游子情怀,如李白《月下独酌》中对乡愁的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见长,常常关注自然景物与人情之间的联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之望游览至修觉山时,表达了他对美景的赞叹和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游子生涯与情感共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物描写开篇,展现了修觉山的幽静与壮阔。通过“十寺幽岩万木稠”的描绘,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幽静的氛围,树木的茂密使整个环境显得更加深邃。接下来的“蜀川一览尽西州”则将视野扩大,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叹。在描写远方的同时,诗人内心的思乡情愈发显露,“归心忽动忆槎头”一句,勾起了游子对故乡的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情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寺幽岩万木稠”:描绘了修觉山的景色,寺庙与茂密的树林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幽雅的氛围。
  • “蜀川一览尽西州”: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蜀川的壮丽景色,表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与心情。
  • “依微远树低平野”:描绘远处树木与平坦田野的和谐,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散漫清江吐乱洲”:描绘江水流淌,形成的小洲,增添了自然的灵动感。
  • “老眼乍明疑岘首”:诗人因美景而感到惊喜,仿佛看到了岘山的山顶,表现出一种震撼的心情。
  • “归心忽动忆槎头”:内心对故乡的思念被触动,表现出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 “当年风物悲游子”:回忆往昔,感到伤感,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交织。
  • “子笑应同故国愁”:推测他人也有类似的思乡情,展现出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构建了自然与情感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思念。通过“蜀川”、“清江”等意象,诗人不仅描绘了景色,也深刻表达了游子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游子在美景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体现了人对故土的眷恋与对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 :象征着高远与宁静,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象征着流动与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象征着生命的茂盛与繁荣,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 故乡:象征着归属与情感的寄托,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一位?

    • A. 李白
    • B. 王之望
    • C. 杜甫
  2. “归心忽动忆槎头”中的“槎头”意指什么?

    • A. 船头
    • B. 筏子前端
    • C. 山顶
  3. 诗中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故乡的思念
    • B. 对爱情的追忆
    • C. 对战争的感慨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之望的《留题修觉山绝胜亭》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在描写自然风景时,均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但王之望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李白则体现了一种超脱的心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之望传记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