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偶作》

时间: 2025-01-26 03:21:11

缘危路忽穷,投宿值樵翁。

鸟下山含暝,蝉鸣露滴空。

石门斜月入,云窦暗泉通。

寂寞生幽思,心疑旧隐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缘危路忽穷,投宿值樵翁。
鸟下山含暝,蝉鸣露滴空。
石门斜月入,云窦暗泉通。
寂寞生幽思,心疑旧隐同。

白话文翻译:

在险峻的山路上行走,忽然走到了尽头,正好在樵夫家投宿。
鸟儿飞下山去,黄昏时分的景象渐渐显露,蝉声在空中回荡,露水滴落。
斜月透过石门照进来,云雾笼罩着泉水,显得幽暗而神秘。
在这寂静的环境中,我生出许多幽思,心中怀疑与旧时隐者的情怀相同。

注释:

  • :依附,沿着。
  • :到达尽头,走到绝境。
  • 投宿:寄宿,暂时住下。
  • 樵翁:砍柴的老人,指代樵夫。
  • 含暝:含有黄昏的意思,指鸟儿飞下山时的黄昏景象。
  • 蝉鸣:蝉的鸣叫声,常用来渲染夏季的气氛。
  • 滴空:露水滴落在空中,形容清凉的感觉。
  • 石门:或为山间的石门,象征山水的幽静。
  • 斜月:指月亮的光线斜照,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云窦:云雾缭绕的山窟。
  • 幽思:幽静的思绪,内心的感触。
  • 旧隐:指代隐士,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隐士生活,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游历山林的过程中,表现出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了夜晚山间的宁静,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孤独与思考的深入探索。

诗歌鉴赏:

《山行偶作》是一首充满自然情趣和哲理思考的山水诗。诗人在险峻的山路上行走,突然来到一个樵夫的家中投宿,开篇便以“缘危路忽穷”引入,给人一种孤独行者的感觉。接着,鸟儿在黄昏时分归巢,蝉声在空中回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把黄昏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美好展现出来。

“石门斜月入,云窦暗泉通”两句,描绘了月光透过石门的静谧场景和云雾缭绕的泉水,渲染出一种幽深而神秘的气氛。这种意境,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人迹罕至的仙境,令人心生向往。最后两句“寂寞生幽思,心疑旧隐同”,则将个人的内心思考升华,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思索与向往,透出一丝孤独与哲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传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令人沉醉其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缘危路忽穷:在险峻的山路上行走,突然走到了尽头。
  2. 投宿值樵翁:正好在樵夫的家中投宿,暗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3. 鸟下山含暝:鸟儿在黄昏时飞下山,描绘出黄昏的宁静。
  4. 蝉鸣露滴空:蝉声在空中回响,露水轻轻滴落,营造出清凉的气氛。
  5. 石门斜月入:斜月透过石门照射进来,表现出夜晚的静谧。
  6. 云窦暗泉通:云雾笼罩着泉水,展现出幽暗而神秘的自然景象。
  7. 寂寞生幽思:在寂静的环境中,产生许多幽静的思绪。
  8. 心疑旧隐同:内心怀疑与古代隐者的情怀相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门”与“泉”,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增强情感的表现。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鸟下山含暝,蝉鸣露滴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斜月”、“云窦”等意象,营造出静谧而幽深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寂静思考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路:象征人生的艰险与挑战。
  • 樵翁:代表自然中的人,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鸟与蝉:分别象征自由与生命的脆弱。
  • 石门与泉水:象征着自然的静谧与深邃。
  • 月光: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光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缘危路忽穷”意为: A. 在平坦的路上走
    B. 在险峻的路上走到尽头
    C. 迷失方向
    D. 回到家中

  2. “投宿值樵翁”中的“樵翁”指的是: A. 砍柴的老人
    B. 渔夫
    C. 旅行者
    D. 诗人

  3. 诗中描绘的黄昏时分的鸟儿象征: A. 自由与归属
    B. 孤独与绝望
    C. 战争与死亡
    D. 喜悦与繁荣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表达隐逸生活的向往。
  • 孟浩然《春晓》:描绘春天的生机,具有相似的自然情怀。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