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仲尼称无我,老氏贵不仁。
存心一邻虚,去道万由旬。
入俗权立圣,达空安取真。
摩诘非有法,还公本来人。
白话文翻译:
孔子称无我,老子崇尚无为而治。
心存一片空虚,去追求道理却有万千的障碍。
进入世俗权力去立身为圣,达到空灵的境界又如何能获取真实?
摩诘(王维)并不执著于法则,回归本性才是真正的人。
注释:
- 仲尼:孔子的别名,强调其思想。
- 老氏:指老子,代表道家思想。
- 存心:保持内心的状态。
- 万由旬:形容距离或障碍,意指许多的障碍。
- 入俗:指进入世俗的事务。
- 摩诘:王维的字,代表其诗风。
- 法:指教条或规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维,字彬,号志道,宋代诗人,以诗歌见长,常以道家思想为底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一个哲学讨论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对儒道思想的思考,诗中通过对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对比,表达了对传统教条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韩维对儒道思想的深刻理解与反思。开篇以“仲尼称无我,老氏贵不仁”对比了孔子的仁义与老子的无为,暗示了两种哲学的根本差异。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无我”与“无为”的向往,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虚心与放下。而后面两句则进一步探讨了世俗权力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名利的障碍,抒发了对纯粹真理的渴望。最后的“摩诘非有法,还公本来人”则进一步引申,指出真正的自我是无需依赖外在的教条和规则的,回归本性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整首诗以哲理性强而又意蕴深邃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人生价值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仲尼称无我”:孔子提倡无私的思想。
- “老氏贵不仁”:老子倡导的理念中,仁义不是最高标准。
- “存心一邻虚”:心中应保持虚静。
- “去道万由旬”:追求真理的路途上障碍重重。
- “入俗权立圣”:进入世俗后,身居权位的人往往被视为圣者。
- “达空安取真”:达到空灵的境界,才能获取真实的理解。
- “摩诘非有法”:王维的诗歌无拘无束,反对教条。
- “还公本来人”:回归本性,才是最真实的人。
修辞手法:
- 对比: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对比,深化主题。
- 象征:通过“虚”、“空”象征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 反问: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儒道思想的探讨,强调了对内心真实的追求,批判了世俗权力与教条的约束,倡导回归本性,追求真实的人生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无我:象征无私与超脱。
- 虚:代表内心的宁静与空灵。
- 圣:象征世俗的权威与地位。
- 真:指真实的自我与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仲尼”指的是谁? A. 老子
B. 孔子
C. 王维 -
“存心一邻虚”意指什么? A. 心中应有目标
B. 心中应保持空灵
C. 心中应有欲望 -
“摩诘非有法”中的“摩诘”指的是谁? A. 老子
B. 孔子
C. 王维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韩维与王维的作品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但韩维更注重对哲理的思考,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两者虽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内心追求与对真理的探索。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家思想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