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

时间: 2025-01-26 00:50:00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唐代〕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白话文翻译:

在山峰的最高处有一间茅屋,直直地向上攀登了三十里。敲门却没有僮仆回应,窥看屋内只有桌子和几案。如果不是驾着柴车出行,那应该是在秋水中垂钓。我们错过了相见的机会,只能徒劳地仰望。新雨后的草色清新,晚风中松树的声音传入窗内。在这样的幽静之地,心灵得到了满足和洗涤。虽然没有宾主相待的情谊,却颇能体会到清净的道理。兴致尽了才下山,何必一定要等到那个人呢。

注释:

  • 绝顶:山峰的最高处。
  • 茅茨:茅屋。
  • 扣关:敲门。
  • 窥室:窥看屋内。
  • 巾柴车:驾着柴车出行。
  • 钓秋水:在秋水中垂钓。
  • 差池:错过。
  • 黾勉:勤勉,此处指徒劳。
  • 仰止:仰望。
  • 及兹:至此。
  • 契幽绝:契合幽静的境地。
  • 荡心耳:涤荡心灵。
  • 宾主:宾客与主人。
  • 清净理:清净的道理。
  • 兴尽:兴致尽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自然。此诗描绘了诗人寻找隐士而不得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或隐居时所作,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际交往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寻找隐士而不得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中“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描绘了隐士居所的偏远和高远,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则表现了隐士的简朴生活。诗人通过对隐士可能活动的猜测(“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想象和向往。最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满足。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描绘隐士居所的偏远和高远,通过“绝顶”和“直上三十里”表现了隐士居所的难以到达。
  2.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表现了隐士的简朴生活,通过“扣关无僮仆”和“窥室唯案几”表现了隐士的孤独和简朴。
  3.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通过对隐士可能活动的猜测,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4.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表达了诗人对未能见到隐士的遗憾和徒劳的仰望。
  5.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满足。
  6.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表达了诗人对幽静境地的契合和对心灵的涤荡。
  7.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表达了诗人对人际交往的淡泊态度和对清净道理的体会。
  8.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表达了诗人对兴致的满足和对等待的淡泊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通过比喻隐士可能的活动,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通过对仗表现了隐士的简朴生活。
  • 拟人:“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通过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色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际交往的淡泊态度和对清净道理的体会。

意象分析:

  • “绝顶一茅茨”:象征隐士居所的偏远和高远。
  • “扣关无僮仆”:象征隐士的孤独和简朴。
  • “钓秋水”:象征隐士的闲适和自在。
  •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象征自然美的清新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绝顶一茅茨”中的“茅茨”指的是什么? A. 茅屋 B. 茅草 C. 茅车 D. 茅山 答案:A

  2. 诗中“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中的“巾柴车”指的是什么? A. 驾着柴车出行 B. 驾着巾车出行 C. 驾着柴车垂钓 D. 驾着巾车垂钓 答案:A

  3. 诗中“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中的“差池”指的是什么? A. 差距 B. 错过 C. 差异 D. 差错 答案:B

  4. 诗中“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中的“契幽绝”指的是什么? A. 契合幽静的境地 B. 契合幽深的境地 C. 契合幽暗的境地 D. 契合幽美的境地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两者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丘为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丘为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和发展。
  • 《唐诗鉴赏辞典》: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诗歌的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