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残雪》

时间: 2025-01-26 00:48:27

一点消未尽,孤月在竹阴。

晴光夜转莹,寒气晓仍深。

还对读书牖,且关乘兴心。

已能依此地,终不傍瑶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下残雪 丘为 〔唐代〕

一点消未尽,孤月在竹阴。 晴光夜转莹,寒气晓仍深。 还对读书牖,且关乘兴心。 已能依此地,终不傍瑶琴。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竹林下的残雪还有一点未融化,孤独的月亮挂在竹林的阴影中。晴朗的夜晚,月光变得晶莹剔透,清晨的寒气依然深重。我对着窗户读书,暂时关闭了随兴而动的心。我已经能够依靠这个地方,最终不再依赖瑶琴。

注释:

字词注释:

  • 消未尽:指雪尚未完全融化。
  • 孤月:孤独的月亮。
  • 竹阴:竹林的阴影。
  • 晴光:晴朗的月光。
  • 莹:晶莹剔透。
  • 寒气:寒冷的空气。
  • 晓:清晨。
  • 读书牖:对着窗户读书。
  • 乘兴心:随兴而动的心。
  • 依此地:依靠这个地方。
  • 终不傍瑶琴:最终不再依赖瑶琴。

典故解析:

  • 瑶琴:古代一种高雅的乐器,常用来象征高雅的艺术和文化修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冬日的夜晚,诗人观察到竹林下的残雪和孤独的月亮,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清晨的寒气,从而引发了对隐逸生活的思考和表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林下的残雪和孤独的月亮,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艺术的超越。诗中的“晴光夜转莹”和“寒气晓仍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夜晚的宁静和清晨的寒意。最后两句“已能依此地,终不傍瑶琴”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和对高雅艺术的超越,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点消未尽,孤月在竹阴。”:诗人观察到竹林下的残雪还有一点未融化,孤独的月亮挂在竹林的阴影中,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 “晴光夜转莹,寒气晓仍深。”:晴朗的夜晚,月光变得晶莹剔透,清晨的寒气依然深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夜晚的宁静和清晨的寒意。
  3. “还对读书牖,且关乘兴心。”:诗人对着窗户读书,暂时关闭了随兴而动的心,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 “已能依此地,终不傍瑶琴。”:诗人已经能够依靠这个地方,最终不再依赖瑶琴,体现了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越。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晴光夜转莹”和“寒气晓仍深”的对比,突出了夜晚的宁静和清晨的寒意。
  • 象征:“瑶琴”象征高雅的艺术和文化修养,诗人通过“终不傍瑶琴”表达了对高雅艺术的超越。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艺术的超越,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雪:象征未融化的寒冷和孤独。
  • 孤月:象征孤独和宁静。
  • 竹阴:象征隐逸和宁静。
  • 晴光:象征晴朗和晶莹。
  • 寒气:象征寒冷和深沉。
  • 读书牖:象征学习和隐逸。
  • 瑶琴:象征高雅的艺术和文化修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孤月”象征什么? A. 孤独 B. 宁静 C. 寒冷 D. 晶莹

  2. 诗中的“晴光夜转莹”和“寒气晓仍深”形成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比 D. 对仗

  3. 诗中的“终不傍瑶琴”表达了什么? A. 对高雅艺术的依赖 B. 对高雅艺术的超越 C. 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D. 对世俗的超越

答案: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同样描写竹林中的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写月夜的孤独和思念,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竹里馆》和丘为的《竹下残雪》都描写竹林中的隐逸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丘为的诗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丘为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