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窗迥》

时间: 2025-01-11 10:04:29

七十三,三十七。

恁时节思量,王吉王吉。

崖畔险也兀底,却堤防脚失。

奉劝回头休要执。

戴包巾、只在来年元日。

若依前、意马心猿,管终寿九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窗迥
作者: 王哲 〔元代〕

七十三,三十七。恁时节思量,王吉王吉。
崖畔险也兀底,却堤防脚失。
奉劝回头休要执。
戴包巾只在来年元日。
若依前意马心猿,管终寿九十。


白话文翻译:

在七十三岁和三十七岁之间,正是思虑的时候,想起王吉这个人。
悬崖边险峻而险恶,须以防脚步失误。
劝你回过头来,别再执迷不悟。
包头巾的事情等到明年元旦再来。
如果你还是像从前那样心猿意马,纵然活到九十岁也无用。


注释:

字词注释:

  • :如此、这样,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强调。
  • 王吉:可能指代某个历史或文学人物,具体身份需结合上下文。
  • 崖畔:悬崖边缘,表示危险所在。
  • 堤防:防范,保护的意思。
  • :执着,固执的意思。
  • 戴包巾:指包头巾的习俗,通常与节日有关。

典故解析:

“王吉”可能是指《世说新语》中王吉的故事,以此暗示人在思虑和抉择时应谨慎。同时,诗中提到的“心猿意马”出自《西游记》,形容心思不定,浮躁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哲,元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诗风多表现对人生的哲思与对社会的反思。其作品常含有警示与劝诫的意味,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人生的选择与抉择,提醒人们慎重面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尤其是在年华渐逝的时刻,更需思考未来与内心的执着。


诗歌鉴赏:

《红窗迥》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人生岁月的回顾,表达了对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思考。开篇提到的“七十三,三十七”,暗示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尤其是中年与老年之间的思考。王吉的名字引出了一种对历史的回顾,似乎在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同时要警惕未来的选择。

诗中提到“崖畔险也兀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人生路途的危险与不确定性。这里的“堤防”一词,既是对外界环境的警惕,也暗含了对内心的自我约束,劝诫人们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要保持冷静。

“奉劝回头休要执”一句,更是点明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个方向而迷失自我。最后的“若依前意马心猿,管终寿九十”则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清晰比长寿更为重要。

整首诗不仅在语言上简练而有力,更在情感上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王哲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七十三,三十七。恁时节思量,王吉王吉。
    诗人首先提出两个年龄,暗示人生的不同阶段,接着引入王吉,可能是提醒人们在思考人生时要关注历史与经验的教训。

  • 崖畔险也兀底,却堤防脚失。
    通过“崖畔”这一意象,强调人生的危险性,提醒人们要小心谨慎,设法防止失误。

  • 奉劝回头休要执。
    直接劝诫人们在追求目标时要保持理智,不要执迷不悟。

  • 戴包巾只在来年元日。
    提到元日,暗示新年新气象,鼓励人们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审视自己。

  • 若依前意马心猿,管终寿九十。
    最后强调,若仍然内心不定,即使活到九十岁也无所谓,表达了内心安宁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崖畔”比喻人生的险境,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增强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的反思与警示,强调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智与清醒,珍惜当下,避免执迷。诗人通过对人生阶段的思考,传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与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崖畔:象征人生的危险与不确定性,提醒人们要谨慎。
  • 包巾:与节日相关的象征,代表新的开始和希望。
  • 马心猿:形容内心的不安与浮躁,表达对内心状态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七十三,三十七”意指什么?

    • A. 年龄的不同阶段
    • B. 两个历史人物
    • C. 两个时间点
  2. “崖畔险也兀底”中的“崖畔”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危险
    • C. 选择
  3. 诗人劝诫人们“奉劝回头休要执”,主要是为了?

    • A. 不要执着于过去
    • B. 不要回头看
    • C. 不要追求名利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春望》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哲的《红窗迥》相比,杜甫的《登高》同样涉及对人生的感慨,但更侧重于个人境遇与国家命运的结合。王哲的作品则更多探讨内心的执念与反思。

粗略解读: 杜甫通过“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象,展现了人事无常和自然的凋零;而王哲则集中于内心的挣扎与选择,强调精神与理智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入门》

以上为《红窗迥》的详细解读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