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窗迥》

时间: 2025-01-11 07:54:40

到明年,大丰熟。

这崄巇心中,全然不烛。

越越底、劫劫波波,贪名利逯逯。

地变黄金由未足。

因何却、不种来生好福。

岂知两两三三,看五五六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窗迥
作者: 王哲 〔元代〕

到明年,大丰熟。这崄巇心中,全然不烛。越越底劫劫波波,贪名利逯逯。地变黄金由未足。因何却不种来生好福。岂知两两三三,看五五六六。

白话文翻译:

明年丰收,心中却无一点光亮。无休止的贪欲如波涛汹涌,追逐名利却始终不够。土地虽变得富饶,仍旧不足以满足。为何不种植来生的美好福气?岂不知一切都是相互关联,五六的循环从未停止。

注释:

  • 崄巇:形容高耸的山路,暗喻人生的艰难。
  • 不烛:没有照亮,意指内心的迷茫。
  • 劫劫波波:形容不断的波动,暗示生活的起伏。
  • 贪名利:追逐名利,指人的欲望。
  • 黄金由未足:即使财富丰富也不满足。
  • 来生好福:来世的幸福与福气。
  • 两两三三:形容人生的循环和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哲,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哲理见长,常探讨人生与命运的关系,具有浓厚的思辩色彩。

创作背景:在元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王哲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反思,揭示了人们在追逐名利中的迷失与无奈。

诗歌鉴赏:

《红窗迥》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丰收的期待与内心的空虚之间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所经历的精神困惑。诗人以“崄巇”暗示人生的艰难,紧接着“全然不烛”更是强调了内心的无光。随着诗句的推进,贪欲如波涛般席卷而来,反映出一种无尽的追求与内心的空虚。

“地变黄金由未足”一句,揭示了富裕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人们在物质世界中迷失,忘却了精神的追求。最后,诗人提出反思,呼吁人们应关注来生的福气,而不是一味追逐眼前的名利。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到明年,大丰熟” 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 “这崄巇心中,全然不烛” 说明内心的迷茫与失落。
    • “贪名利逯逯” 描绘人们对名利的疯狂追求。
    • “地变黄金由未足” 反映财富带来的空虚感。
    • “因何却不种来生好福” 提出反思,质疑当下的追求。
    • “岂知两两三三,看五五六六” 暗示人生的循环与无常。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利比作波涛,突显其不可控与汹涌。
    • 对仗:运用对仗手法增强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强调追逐名利的无意义,提倡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与来生的福祉。

意象分析:

  • 黄金:象征财富与物质,但在诗中却是空洞的象征。
  • 波涛:象征生活的起伏与外部压力。
  • 来生:暗示对未来的希望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崄巇”主要指什么?

    • A. 高耸的山路
    • B. 深渊
    • C. 旷野
    • D. 河流
  2.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追逐财富
    • B. 反思名利与人生
    • C. 描绘自然
    • D. 倡导战争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王哲的《红窗迥》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但王哲更侧重于对物质追求的反思,而李白则表现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快乐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
  • 《古典诗词的意象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