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二(一作《悲歌》,一作《短歌行》)》
时间: 2025-01-11 07:58: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悲歌二 (一作《悲歌》,一作《短歌行》)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
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越人翠被今何夕,独立沙边江草碧。
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
白话文翻译
我想要飞升到天空,但天高得遥不可及;我想要渡过河水,却没有桥可走。我想要上山,但山路崎岖难行;我想要汲水,却发现井水遥远难觅。如今的越人身披翠绿的衣衫,不知今夕是何时,独自站在沙滩边,江草一片碧绿。紫色的云彩飞翔,想要寄出书信,但不知白云何处能遇见来访的客人。
注释
- 欲:想要。
- 升天:指飞升或到达高处。
- 隔霄:高空,指遥不可及的天空。
- 渡水:指过河。
- 汲井:指从井中取水。
- 越人:指越地的人,可能暗指越南或指代一种地方文化。
- 翠被:身披翠绿衣物,形容美丽。
- 独立:独自站立。
- 紫燕西飞:形容天边的紫色云彩,似乎在飞翔。
- 寄书:传递书信。
- 白云:象征自由漂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约715年-约770年),字君亮,号松溪,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常常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悲歌二》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中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距离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和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悲歌二》以其清新而又略显忧伤的情感,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诗的开头几句通过“我欲”句式的重复,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想要升天、渡水、上山、汲井,但都因为现实的阻碍而无法实现。这种强烈的渴望与无法实现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悲凉。
诗中“越人翠被今何夕”一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孤独感。越地的人物形象,似乎寓意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独立在沙边,诗人不仅是在描述自然景观,更是在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最后两句“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则引人深思。诗人希望通过书信与他人交流情感,却又不知道该向何处寄送,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人对理想与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无奈,令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欲升天天隔霄: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然而现实却是天高云淡,难以触及。
- 我欲渡水水无桥:表明了渴望跨越障碍的心情,但现实中却没有可行的道路。
- 我欲上山山路险:想要攀登高峰,然而艰险的山路让这个愿望难以实现。
- 我欲汲井井泉遥:渴望得到生存的资源,但取水的距离却让人感到无奈。
- 越人翠被今何夕:引入了越地的美丽形象,反映了时光的流逝与不确定性。
- 独立沙边江草碧:描绘了孤独的身影与美丽的自然环境形成的对比。
- 紫燕西飞欲寄书:表达了对交流的渴望,同时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
- 白云何处逢来客:对远方来客的渴望,却又无从得知他们的踪迹。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语言更为工整。
- 排比:通过“我欲”句式的排比,强化诗人渴望与无奈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人际关系的渴望,最终形成一种深刻的悲凉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升天:象征理想与自由。
- 渡水:象征跨越障碍与挑战。
- 上山:象征追求高远的目标。
- 汲井:象征对生活资源的渴望。
- 越人:象征美好生活的向往。
- 紫云:象征情感的寄托。
- 白云:象征自由与漂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顾况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诗中“我欲升天天隔霄”的意思是?
- A) 我想飞到天上
- B) 我想下山
- C) 我想渡水
-
诗中提到的“越人”指的是?
- A) 陌生人
- B) 越地的人
- C) 游子
答案:
- B) 唐代
- A) 我想飞到天上
- B) 越地的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比较顾况的《悲歌二》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描绘,但顾况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而李白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传达出一种豪放的情感。两者在风格与情感基调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顾况诗集》